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腐败青年”应引起高度警惕

文字:邓清波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5-08 点击数: 分享至:

 

  关于辽宁本溪市团干部选拔案,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此事得到证实恰好是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因此,它也给当代青年们带来了一些启发。

  今年4月,本溪市通过“双推双考”产生共青团本溪市委书记1名、副书记3名。其中,团市委书记和2名副书记为相关领导的子女,3人中,最大的一名1978年出生,最小的1981年出生。团市委书记、党组书记人选参加工作仅3年。此事经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议。日前,辽宁省本溪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称,由于任职资格和讨论环节不符合有关规定,本溪市委日前宣布,此次选拔结果无效。(《人民日报》5月4日)

  网络上的一些评论已经指出此事属于人事腐败,应该依法严肃查处。其实,此事暴露的不只是人事腐败、制度缺陷,其中涉及的几名年轻官员,都属于青年人,他们仰仗父辈的权势而平步青云,官欲熏心,这本身也是值得批评的。从网民的相关评论来看,他们的“官运亨通”并没有换来人们的尊重、认可,反而导致了许多质疑乃至鄙视。这给当代青年们以启发:做人应该脚踏实地,自力更生,而不可浮躁虚荣,否则,就无法在时代大潮中真正确立属于自己的位置。

  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年急于求成,为了名利可以不择手段,乃至出现了“腐败青年”的说法。

  据《新京报》消息,北京市某中院发布的国企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情况表明,这些案件的主要特点是犯罪人员“年龄小、学历高、胆子大”。据报道称,犯罪人的年龄大多分布在30岁到50岁之间,还有部分不满30岁。尽管年龄越来越小,但犯罪金额却越来越大,上千万元的特大案件已不鲜见。腐败主体从“59岁现象”到“39岁现象”,再到现在的“26岁、27岁现象”,这表明腐败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年龄层次。有评论说:在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随着价值评判标准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中青年腐败群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青年是社会的生力军,血气方刚,应该是最富有正义感、最富有行动力的群体,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可是,为什么有许多青年却早早地落入名利陷阱,沦为令人不齿的腐败一群?他们有的凭借父辈权势而谋求高位,有的利用职权贪赃枉法,完全丧失了一个当代青年应有的崇高情操。这无疑是说明,社会环境中有许多不好的因素,正在迅速地腐蚀、吞噬着许多青年人的理想、操守、热情,迅速将他们腐化,扼杀了他们的生机与活力。从辽宁本溪这几名借父辈权势而谋求高位的青年官员为公众所不齿的现象中,当代青年们显然应该有所镜鉴,加强自律,弘扬真正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青年精神。然而,更重要的,是反思我们的社会环境、制度文化,去消除那些毁坏青年的腐败陷阱。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弱则国家弱。“腐败青年”未必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主流,但是,这种现象足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足以值得当代中国青年们高度警醒!(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