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被”字当选国内年度汉字。我们走入“被式语言”的时代,用“被××”来调侃社会现象成为一种浓郁黑色幽默的时髦:“被自杀”、“被网络”、“被自愿”、“被和谐”、 “被捐款”、“被评估”……作为社会最活跃组织的大学校园一时间众“被”纷纭。近日,记者在省会大学生中进行一次随机调查,搜集一份长沙高校常见“被”字榜单,榜单中“被就业”以34.8%的投票率高居榜首,“被学分”和“被证书”紧随其后,分别占到20.3%和11.6%。可见,就业和学习压力令当代大学生怎一个“被”字了得。
【被就业】我的工作谁做主
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顺利”签到工作,或是因为毕业证的扣留而“被迫”就业……就业率的美好与毕业生就业尴尬之间的“暧昧”,因为一张帖子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去年7月,某政法大学毕业生赵冬冬在天涯社区上发帖称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就替他与西安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他“太兴奋了”,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一时间,“被就业”这一词汇蹿红网络,矛头直指虚高的高校就业率。时隔半年,在记者对本省高校“被”字榜的调查中,“被就业”的得票率仍然高居榜首。
“被就业”现象并不是近一两年才出现的。据了解,像赵冬冬那样“被瞒着就业”的案例虽不多见,“被要求就业”却早已有之。张达是河西某重点大学理科专业的毕业生,他说:“我们专业也有一些同学没找到工作,为了提高就业率,毕业前,学校实验室就会增设实验室助理的岗位,老师要求没找到工作的同学与实验室签协议,但是由于工资过低等问题这些同学一般都不会真的去工作。这在学校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只有当就业率不再作为政府部门确定高校拨款、招生计划的硬武器,而是作为公开信息提供给受教育者、高校和用人单位时,“被就业”现象才能消除。
【被学分】为毕业的无奈选择
如今的大学里,在看似有选择权实则根本无法选择或选择不多的选课体系中,多数学生根本无法决定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课程。课程内容陈旧、老师讲课枯燥、甚至有学生感到某些课程意义不大,这些都是教学中被诟病的现象。结果,一些大学出现学生平时不好好上课,甚至逃课,但为能获得学分、顺利毕业又不得不疲于应付的现象,有人称此为“被学分”。
李力,长沙某高校大三的学生。李力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大一选课时的兴奋,“我当时硬是花了大半个钟头,仔仔细细地把所有课程看了遍,最后选中了影视赏析这门课”。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选课当天,好不容易排到自己班上机时,李力才发现大部分课已满,自己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只好随便选了个有空额的课。李力说,因为感觉课程用处不大,最后还是选择了逃课,可是这一逃也逃出了烦恼,“这课期末考笔记,问题是抄了笔记的也没几个”。好不容易辗转多人复印到笔记,熬了个通宵,直到顺利过关,李力的心才落地。
有报道曾把这个现象形象地比喻为“挤在学与逃的夹缝之中”,由于种种原因,看似选择权甚多的学习,最后却演变成无奈的应付。学自动化的大二陈同学说,“其实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认真听课呗,把‘被学分’变成主动‘拿学分’。”也有教育专家指出,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己学习态度的问题,但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学生端正自身态度的同时,学校若是及时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这也是对“被学分”现象的积极回应。
【被证书】课余时间忙于考证
大学生仅为就业机会而非兴趣爱好,盲目加入考证大军,这种为考证而考证的现象称为“被证书”。
在大学校园里,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信息随处可见,网上论坛也有大量介绍考证经验的帖子。如今,大学生除了完成规定课程学习,还要考虑如何增加自身的就业筹码,各色证书就是其中之一。但证书究竟对大学生前途有多大作用,他们不得而知。
“我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考证上了!”李勇坦言。李勇是河西某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一名学生,大学四年,他共考了11个证书。“当时在我们学校,只要是个证就有人考,各种各样的考证培训班期期爆满。最疯狂的时候,我上午参加普通话等级证的培训,下午上会计证辅导班,晚上还要复习备考英语。忙活了一学期,证是拿到了几个,专业课倒差点没及格。”李勇露出一丝苦笑,“后来到了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以前辛辛苦苦考的那些证用人单位根本不屑一顾。我现在从事的是销售工作,以前考的那些证都只能当做收藏品了。”
对于大学生的考证热潮,用人单位并不看好,许多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表示大学生应该调整对职业和未来的心态,不应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一张证书上,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关于考证,有教育专家建议,除了学生要理性应对外,高校也应负起直接的引导责任,国家则可以对各种资格认证的信息进行及时发布,对各种证书颁发进行有效监管。
【被消费】打肿脸充胖子
大学生一次次身不由己地消费,有的碍于人情颜面,有的迫于某种压力,这些大多是校园环境影响下的超承受力消费,有人称此为“被消费”。
河西某高校大四学生郑峰就曾经为恋爱中的糊涂账伤透了脑筋。提起大三时的经历,郑峰仍然觉得不可思议:“才5个月就花掉了差不多2万元,我都没搞清这2万是怎么花出来的。”回忆起已分手的女友,郑峰清楚地记得,她喜欢翻时尚杂志,一碰到合心意的时装款式就会马上把它剪下来,交给自己去买,而自己也觉得理所当然。郑峰有些自豪地说,自己平时会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外做兼职,算下来一学期能赚8000元,这样生活费基本可以靠自己解决。说到这里,郑峰苦笑了一下,“不过那时赚的钱全花上了都不够,最后还是找爸妈拿的钱”。
谈到恋爱消费,长沙理工大学的梁寒说,自己倒是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女友和自己都比较节俭。逢年过节,时尚、贵重并不是送礼的首选,他们更看重的是里面的一片心意。眼下让梁寒感到头痛的是人情往来上的被动消费。眼看就要毕业了,又正碰上放寒假,同学聚餐是扎堆来报到。同寝的兄弟小孟刚刚签到了工作,马上就要赶赴外地,大家为他送行,共同送了份大礼;好友小钱顺利收到了国外大学的OFFER,几个朋友凑钱准备了份“大餐”为他好好庆贺一番;高中同学聚会,依旧是聚餐加唱歌,收到通知的自己也少不得去凑上一份子……再加上同学的生日会、老乡聚会、班级聚餐,梁寒的荷包眼瞅着一天天地瘪了下去。“开销是大,但这些往来也是不能少的啊!”梁寒耸耸肩,对记者说。
专家指出,无计划不合理的消费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周围富裕同学的消费容易形成暗示压力,结果迫使大学生的花费超出自身承受能力。从传统上来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消费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是盲目消费的借口。大学生普遍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如果盲目消费、打肿脸充胖子,原本正常的人际往来就会变成一种严重的经济负担。
高校“被”字榜
在大学校园中,你认为以下哪种现象最为常见?
名称 百分比
被就业 34.8%
被学分 20.3%
被证书 11.6%
被社会 8.7%
被消费 7.3%
被自愿 5.8%
被作弊 4.3%
被留学 2.9%
被网络 2.9%
被招生 1.4%
注:总调查人群: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长沙学院、湖南商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