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昨天于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多位外国著名大学校长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的大学绝对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最快估计,需要20年。(扬子晚报5月3日)
中国高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到底还有多大的差距?中国高校当前最需要变革的是什么?怎么才能解答“钱学森之问”,让高校培养出杰出人才?这些问题像一个个梦魇一样缠绕着我们,始终无法解决。然而,更毋庸讳言的是中国很多大学穿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皇帝新装,裸奔了好多年。中国的大学在世界上的排名不高,但是却名声在外:官僚主义行政化世界一流,铺张浪费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在行政和资本的双重摧残下艰难地发展着。从这个层面上讲,最快二十年是一个乐观的估计,是台面话,不足为信。
中国要创建出一流大学,其实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大学本身的建设需要有浴火重生的决心,青年自身的发展也必须要有如同醍醐灌顶般的幡然醒悟。(这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可惜的是过去我们却常常只看“硬币的一面”,忽视青年学生自身修养。)记得丁学良博士在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流大学时指出:中国引进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百多年来,高等教育界人才辈出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五四”前后,一个是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华人诺贝尔奖的两位得主李政道、杨振宁就出自这里)。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界的资源状况一定不会比现在好,为什么会出了那么多的人才?我以为,就是五四精神是一直贯穿于那个时代,影响着那个时代的青年。
而反观现在,当我们面对反抄袭软件的时候,当我们面对部分富二代,官二代堕落的时候,当我们面对青年对社会不公冷漠而视的时候,当我们面对青年屈服于权威,丢失独立思能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对于我们青年来说,五四精神被丢失了,至少也是褪色了许多。
还记得这么一句睿智的话:“科学不只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它强调的是思想方法,而科学的精神就是理性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实事求是的态度三者的集合。民主精神包括自由、平等、宽容三方面。自由是独立思考,平等是保障人权,宽容是承认别人的自由权利,它们同样是理性的要求。”没有“科学”、“民主”的五四精神指导,青年会迷失方向,大学也会形同虚设,建设一流大学更是水中捞月,可望不可及。
大学是青年思想的摇篮,意志的发源地,精神的殿堂,在五四青年节之际来讨论这些问题显得更有意义。唤醒那些沉睡的心灵,重建五四精神,才有“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芽,如利刃之新发”的青年,“青春的力量”才可以“力排陈腐朽败者”。五四精神曾经点燃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我们希望也坚信五四精神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照亮教育的发展前路。这样,一个渴望发展的民族才有希望。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也不必过分纠结于“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认识到问题存在,比盲目乐观要好很多。或许中国迟迟没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也正在于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看得太重、追逐得太急促,以致迷失方向,走入急于求成的误区——仅从硬件建设这一容易出成绩的层面着手,而导致软件建设滞后,使得高校建设南辕北辙。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