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试点政策今年全面收紧,原先89所试点高校5%的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点,今年将要求全部报批。而过去几年,为鼓励学校突破名额限制,高校自主招生并不需要教育部审批,仅需备案。
据了解,教育部明年还将有可能控制自主招生规模。教育界专家认为,自主招生比例逐渐扩大后所招致的种种批评声浪,导致了教育部出台紧缩举措。
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点政策始于2003年,当年共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2所高校试点。随后参与高校逐年增加,并于今年达到了89所高校,上海共有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8所教育部直属211院校以及地方性的上海大学共9所学校享受这一政策。
自主招生演变为“小高考”
按照规定,自主招生录取人数必须控制在试点学校本年度招生计划的5%以内,招生名额由学校预留计划,不占用分配给各省市的招生计划指标。招生主要针对那些有超常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学生可以自己申请,也可以通过学校和老师推荐,通过自主选拔录取后可获得一定的优惠政策。2003年,这一比例仅限于5%,而目前各高校的录取比例已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北京大学享受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点政策的考生今年超过30%,而清华大学也远远超过了20%,大多数高校则维持在10%到15%之间。
招生规模扩大,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教育部放宽5%的上限后,89所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设计便开始“走样”。不少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越来越像一场“小高考”,科目设计和高考几乎相同,但难度远超高考,这违背了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点政策的初衷,让那些在传统高考政策下不被看好的学生,依然无法走进高校大门。据悉,在去年举行的全国中学校长论坛上,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都引起校长们的普遍质疑。
“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专家披露,自主招生下的教育公平问题,也是导致这一政策最终转向的重要原因。某高校招生办主任称,自主招生比例扩大后,少数高校在操作上极不规范,不断突破底线,从而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反弹。他表示,决策者在出台自主招生政策时,肯定有过美好的设想,但实际出台后,却发现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所有政策都会有漏洞,而当这个漏洞影响到考生的公平竞争时,政策也就走到了头”。
据悉,艺术类招生原本应该是最个性化的考试,教育部规定可由各高校自主进行考试,但目前也已变成统考;小语种招生的考试,原本是提前批次,并由学校自主考核,但从今年开始,也将进行统考。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