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而加入WTO更加快了我国与国际接轨的脚步。近年来,伴随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需求不断增大,国内不断涌现外语热浪潮。在整体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庞大且“热销”的外语市场为外语从业者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一时间让其他行业的就业人群羡妒不已。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外语人才及从业者均对外语行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忧。外语行业就好比一座 “围城”,城外的人想挤进去,城内的人却感觉不尽人意。
昨日 辉煌的起点
外贸飞速发展托起外语行业
自改革开放施行,中国进出口贸易开始加速,由此产生的庞大外语人才需求是外语行业兴起的最初和最主要动力。而南北方定期举行的进出口交易会除了为进出口经济把脉,更被视为了解外语人才市场供求状况的风向标。
作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窗口,广交会自1957年创办以来,每年都吸引大量国内外商家参展。截至2011年,广交会共接待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客商达60多万。第109届广交会主办方统计,截至2011年5月3日,累计已有来自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207103人报名参展。广交会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而据资料显示,广交会自诞生之初也十分重视翻译服务工作。例如,为了保证翻译质量,第93届广交会专门成立了翻译服务中心,在展会期间提供英、法、德、意、日等十几种语言的翻译。此外,还会向客商、参展商推荐优秀翻译人员。其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生每逢广交会都会被推荐担任翻译员。该校外语学院一名大三学生告诉记者,她在本届广交会的日语翻译工作就是由学校联系的。据了解,上海某翻译公司每年都会招聘各个语种的人才,为广交会提供翻译服务。
有的展商喜欢自带翻译,也有部分展商选择现场招聘翻译人员,这就造就了每届广交会现场都必定上演的众多外语系学生手举“广告牌”的求职战。激烈竞争源于十分可观的翻译薪酬。广交会期间,担任英语、日语翻译日薪200-300元,西班牙语、法语等小语种日薪一般是300-400,有些可高达500元,而俄语、阿拉伯语等语种又要更高。小语种如此走俏,难怪有网友感叹:“有必要去学一门小语种”。
世界常聚会 外语热升温
随着综合实力及开放程度与日加深,中国一时间晋身为世界盛会集中地,最瞩目的莫过于几度主办国际性文体盛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已先后在中国举办,深圳大运会也于最近盛大落幕。各领域各层次的文体盛事为大量外语专才提供了平台。每逢盛事,即使是外语门外汉的平民百姓也会被汹涌的外语大潮熏陶成半吊子。
北京奥运会期间,来自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前来参加、观看奥运会。根据奥组委要求,赛会志愿者都应具备外语交流能力,150万名奥运志愿者均接受了语言
培训和评测。奥组委承诺,奥运期间提供55种语言服务,每天笔译量50万字,专业口译300场,场馆口译服务5000场。后因语言专业志愿者短缺,奥组委更扩招4000多名语言专业的志愿者,提供的语言服务达56种。
据上海世博会官网,共有246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上海世博会,共召开3万多场国际会议,参观者达7000多万人次。主办方为此组织了一支庞大的翻译队伍。上海外国语大学19个语种的志愿者全数被上海世博局预订。此外,上海各大高校都为上海世博会组织培训志愿者。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提供世博期间271位特殊岗位语言类志愿者。
在语言服务方面,广州亚运会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合作,共同成立多语言服务中心,设立20条口译热线,由该校师生担任翻译,提供英、俄、阿、日、朝(韩)、泰等九个语种、24小时语言翻译服务。
移民留学扩大外语行业版图
外语行业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得益于移民和出国留学潮流。继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两拨移民潮后,近年我国移民人数又一次迅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程度日益加深及家庭经济实力提高,出国留学的氛围。记者曾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学生表示有出国意愿。
无论是移民一族还是留学申请者,要在国外顺利展开生活或学习,语言基础十分重要。一般来说,移民族在语言能力方面没有硬性要求,但具备一定外语能力有助于融入国外生活。相对而言,出国留学则必须攻克语言关。例如申请到英语系国家修读硕士学位,大部分学校都要求申请者必须参加托福或雅思考试,并按学科要求同时参加GRE或GMAT考试。优秀的语言成绩将为申请增加不少成功率,在申请国外名校或热门专业时尤其如此。语言成绩对于申请的重要性促使留学申请者纷纷报名参加专业的语言辅导及相关考试指导班,各类外语培训机构一时间风生水起。外语行业也因此成功辟出新路。
今日 尴尬的处境
外界叫好一片
近年来,外语行业几乎淹没在外界一面倒的好评中,“就业好,待遇高”成为外语从业者的职业标签。其中,小语种后来居上,最受追捧。在很多人看来,精通一门外语,尤其是小语种,就能使求职者成为“皇帝女”,“不愁嫁”。在各种小语种中,最火的要数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亚加达专修学院的刘老师告诉记者,阿拉伯语是广州时下最吃香的小语种,专程到该校打听相关课程的人最多。有从事外语教育的广外09届毕业生推荐学生学西班牙语。她认为,西班牙语能在短期内学成,且工作好找,薪酬待遇都很高。
除此之外,另外一些小语种的“钱”途也十分可观。广外一位大三的葡萄牙语学生告诉记者,任课老师建议学生把广交会日薪叫价到800元以上,因为葡萄牙语“很抢手”;据了解,世博期间,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学生在上海移动外语呼叫中心当坐席,月薪达6000多元;上外一位热衷于做西语翻译兼职的“业务哥”,日薪常达800元以上。
网络上有这样一则笑话描述小语种热:“西班牙语的说好就业,葡萄牙语的笑了;葡萄牙语的说用途广,法语的笑了;法语的说要去欧洲,德语的笑了;德语的说很优美,意大利语的笑了;意大利语说地盘大,俄语的笑了;俄语的说要挖石油,阿拉伯语的笑了;阿拉伯语的说要进外企,日语的笑了;日语的说很时尚,韩语的笑了;韩语的说要进大城市挣大钱,学小语种的都笑了……”
伴随着外国语市场的膨胀,越来越多人注重自己的外语能力。在记者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系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过半数学生对本专业语种充满兴趣,超过75%的学生本来就热衷于本专业语种学习或有学习外语倾向的学生。
行内人:不论语种,都有“鸭梨”
未入行已愁出路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催生红火的外语市场,越来越多求学者把外语能力看做求职路上一块重要的敲门砖。在记者针对广东外语外贸外语系学生问卷调查中,27%的学生在报考专业时考虑过就业问题,完全出于就业理由选读本专业的占12%,有3%是经亲友推荐报考。然而,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学生认同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良好,仍有三成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不抱太高期望。其中认为前景不甚乐观的占23%,5%的学生表示很担忧,对自己就业充满信心的学生仅占2%。
大语种竞争压力大
问卷调查要求勾选自己最想掌握的三门语言, 61% 的人选择了英语。学生普遍认为,作为全球通用语,英语的实用性比较强,掌握英语逐渐成为求职者必不可少的能力。另外,随着外国语市场的扩大,法语和日语从小语种演变为大语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法语,法语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与之相符,超过50%参加调查的学生希望掌握法语;四成多学生想掌握日语。
一方面,大语种大受欢迎,另一方面,学习大语种的学生对前景最为担忧。调查显示,对就业前景不甚乐观的学生中,有91%来自大语种专业,其中英语专业的占80%。对就业表示很担忧的学生全部来自英语学院和商英学院。调查发现,他们的担忧主要来自竞争者:所学专业“大热”,人们趋之若鹜,大语种市场出现“拥挤”现象。原因之一是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设置外语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达992所,开设日语专业的有431所,开设了法语专业的高校也有94所。这些院校每年都为社会输出大量毕业生。此外,各种民营外语学校、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海归人员陆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分摊大语种就业市场。大语种专业的学生对此表示甚忧,“太多人学,竞争压力大”。加上现今高校毕业生已普遍具备英语四六级水平,因此,与其他语种相比,英语专业的学生要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记者了解到,在本届广交会中,英语专业学生较难找到翻译工作。一位广外学生在广交会中担任英语翻译,日薪为170元。对于这样的薪酬,她本人并不满意。薪酬同样偏低的还有日语翻译。东语学院一位大三的日语学生担任日语翻译,日薪只有70元。
小语种就业受限
当其他专业从业者以艳羡目光仰望小语种行业的待遇,不少小语种人才却发出了“冷暖自知”的感慨。
一、就业与专业不对口
。广外意大利语专业出身的潘同学告诉记者,意大利语的就业渠道比较少,就业面不宽泛,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与专业不对口。德语专业的学生也正面临类似境况。有德语毕业生称,很多同学所从事的工作都跟德语没有直接关联。更尴尬的是,能用德语解决的问题,基本上也能用英语解决,德语毕业生优势不明显,中国也鲜少有人能把德语学得精通。另外,媒体报道称,相关留学政策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述两个语种的优势。
二、部分语种对外语人才的依赖性不大。
据了解,只以俄语为交流语言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另外几个讲俄语的国家都可用其他语言代替。一位俄语爱好者告诉记者,中国北部与俄接壤地区的居民一般能同时使
用中文和俄语。另一方面,随着中韩经济发展日益紧密,很多韩国人开始主动接触、学习汉语,且在华经商的韩国人多数聚居,因此对翻译的依赖性不强。在广州,远景路就有“广州的韩国街”之称。在中国朝鲜族中也有很多人通晓中文和韩语,再加上韩语比较容易学,可以自学成才。
三、想“淘金”要到“非洲”去。
尽管非洲经济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不少外语翻译梦寐以求的高薪机会却不约而同指向这片土地。
葡萄牙语翻译薪酬颇高,但就总体而言,中国的葡萄牙语翻译需求量很少,而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葡萄牙语的国家和地区只有7个,其中5个在非洲。法语行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说法:法语学习者要赚钱,不到法国就要到非洲。与此相仿,葡萄牙语翻译想拿高薪水,就得到非洲去。有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学生坦言上海的阿拉伯语市场不及广州红火,除非是到非洲去发展。广外一位阿拉伯语的大一学生对记者表示担忧就业问题。她说,同专业师兄的就业都很好,但师姐们的就业情况却很不乐观,因为很多阿拉伯语招聘要求男性。记者了解到,阿拉伯语人才通常都会被外派到非洲,因此很多企业在招人时都指明要男性,而很多女性求职者不能接受到非洲工作。
外语教育现浮躁之风
根据记者问卷调查,37%的外国语专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以兴趣为主要考虑因素。他们的兴趣都集中在“了解语种对应国家的文化”。但在问卷的另一项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现今的外语教学略显浮躁。
一方面,外语向来被喻为快餐文化,外语院校普遍形成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文化积淀的教学氛围。据广外的老师介绍,很多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都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该校一位自然科学选修课的任课老师曾指出,广外的学生语言能力很强,但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对于单一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单一性课程设置,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学生提出质疑。英文学院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一些课程缺乏实用性,过于注重口语,学生的英语知识欠扎实。单一、狭隘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除了语言之外就没有其他特长。“只注重外语教学,忽略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个人综合素质不高”,一位韩语学生指出。
另一方面,外语教学只求懂而不求精。一位商英学院的学生坦言自己的专业功底不扎实,学习不够深入。英文学院学生把就业前景不明朗归咎为“学艺未精”,他认为,没有达到同声传译水平是难找到好工作的重要原因。在广交会中,不少客商自备翻译,其中一位做建筑材料贸易的参展商告诉记者,因为担心本行业涉及的专业名词比较多,一般的英语翻译应付不来,所以自己带了翻译过来。
再者,跨领域学习使语言丧失专业性。商务英语、英语文化与传播等专业的学生表示虽然能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但就业方向不明确,专业性不强,难以专注。
专家建议
针对外语市场现状,熟知社会就业形势,同时通晓金融、教育和心理的梁宝清为众多外语专业的求学者和外语爱好者提供两个建议。
外语像武艺,千招会不如一招精
梁宝清认为,语言只是工具,没有必要因为外语吃香而“滥学”,要学得好,学得精,才有用武之地。“无论是哪个语言,学专业一点,都更好找工作。普通话好都容易找工作。千招会不如一招精啊!”梁老师笑道。
证书有时是“浮云”,实操能力更显优势
梁宝清认为,社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一直在变化。70年代懂电脑的吃香, 80年代会讲流利英语的便是人才,90年代讲的是综合能力。可现在大家都具备了这些东西,所以只会一门语言已经很难成为求职优势。他指出,英语能力证书大家都有,考不到的也会想办法去弄。除非是在政府机关,否则这种做法意义不大。“若在面试过程中能跟考官用流利的外语对上话,并能展示自己的综合能力,那不是更好?”梁宝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