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一所大学办好,如何办出一所好大学,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对大学管理者来说,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至关重要,带有基础性和方向性。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好像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每一所大学,并且发挥着重大的影响。不同的大学和不同的大学管理者,对于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的具体表述,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和实质性内容,应当是相通的。
大学理念并不抽象
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应当是具体的,而不仅仅是抽象的。
大学理念在本质上涉及到两个根本问题: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应当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思想与言语层面,这就是最主要的大学理念。
办什么样的大学,是大学的定位和办学目标,涉及到大学的类型和特点。在这方面,有很多因素对大学管理者的决策有着决定性的制约和影响。第一,对于一所已经存在的大学来说,就是办学的基础、现状和地位。在现实中,在一个校长通常的任期内,只能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一些现状的有限改变。第二,是办学主体的意愿和投入水平。第三,是其他外部因素,在我国,地理位置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除了气候的差别之外,生活条件、国际交往、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差别也会很大。这些差别情况对教师招聘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师、大楼和大策
无论怎样先进的办学理念,都是要通过具体的内部管理制度来落实和实现的。
如何办好大学,这是办学的方法和手段。办好一所大学,办出一所好大学,需要的条件很多。但归根到底,主要的也就是三件事:大师、大楼、大策。即:要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
大师是根本。在理念上,这已经是毫无争议的共识了。关键是如何落实到实践中去。这里说的大师,是个代名词,实际上是由若干个大师――即本学科的顶级学术权威――和一批本学科最出色和最拔尖的学者构成的一流教师队伍。一个大学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声誉,是由比例不是很大(20%-30%)的最优秀的教师创造的,他们也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认识并正视这一点,就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政策。一是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制定出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政策。要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充分体现出对人才的尊重。二是在考核制度上,尊重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宽松的考核政策,而不应采用带有逼迫性的量化考核标准。因为,真正优秀的创新成果,只能依赖优秀教师的埋头苦干和灵感创造。三是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要把力气用到引才用才上,把眼睛放在更多优秀人才身上,而不是盯着那些比较平庸的人。一个大学,只有不断引进优秀人才,用好优秀人才,才能不断发展;否则,仅仅花费巨大力气把现在的若干庸员裁掉,并不能对学校本身有多大促进发展的作用。避免庸员和庸才的最好办法,是严把入口关。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把最优秀的人才招聘进来,把那些平庸的人堵在校门外。
大楼,是个代称,指的是包括楼房在内的各种设施。办好一所个大学,设施建设也是极为必要的,尤其是对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类学科。大师和大楼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没有必要的条件设施,没有适当的仪器设备,没有一定的实验场所,大师的作用也将难以发挥。引进人才,如果不能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那就是对人才的浪费和不负责任。必须要有相应的设施条件,使得优秀人才能够开展创新工作。
大策,是指与办学有关的外部宏观管理政策和内部管理制度。外部宏观管理政策包括有关的法规和投入政策,是国家制定的,其为大学内部管理制度限定了框架范围。大学自己的所有内部制度安排,都被限定在这个框架范围之内,无法超越。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学校面临的外部宏观管理政策环境,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在外部宏观政策既定的情况下,一个大学内部管理制度如何制定,对大师队伍的建设发展,对于大楼的使用效率,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策的重要意义在于:无论怎样先进的办学理念,都是要通过具体的内部管理制度来落实和实现的。脱离了具体的管理制度,大学理念就只能是空谈。
要有自己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种看不见但却是可以确实感受到的东西。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大学精神。大学内部和大学外部对大学精神的定义和理解,很可能有角度和视点的不同。我个人认为,我们应当追求的大学精神,至少要包括四个要素:使命感、务实作风、包容精神和公民意识。
使命感,是任何一所一流大学的灵魂。大学作为一个整体,承担着国家未来发展的神圣使命。无论一所大学对自己如何定位,都应该具备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务实作风,就是要脚踏实地,就是要严谨科学,就是要安安静静地办学、讲学、求学。在一个社会快速变革的外部环境中,如何不受各种社会风潮的干扰,坚守住大学的清净和安静非常重要。坚持务实作风,就是要抵制喧嚣浮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形式主义。对于学校管理层来说,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注重实际,注重效果,绝不搞花架子,不追求形式,不瞎折腾。同时,尽最大努力,抵制来自校外的各种干扰,不追风,不赶时髦。对于教师和员工来说,就是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绝不投机取巧,不弄虚作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勤奋学习,安静思考,多做些实事,多学些真本领,不浮躁,不虚飘。务实作风,是我校传统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容精神,体现着一所大学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包容精神的大学,才能广纳人才,才能保护人才,才能同舟共济,才能百花齐放。包容精神体现着自由和民主的办学精神,体现着用人之长的办学理念。我们的包容,是对学术观点的包容,是对师生个性特点的包容,是对各种不同声音和观点的包容,是对干事者的包容,是对探索者的包容,是对执着精神的包容,是对有缺点的人才的包容。包容,也就是尊重,如在教师年度考核制度方面,能不强求老师追求短平快,而是包容和鼓励老师们埋头耕耘、十年磨一剑。
公民意识,是说大学应当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做表率,公民意识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在法治意识方面,要有社会主人翁的态度,有民主参与精神,尊重法规,依法行事。在道德修养方面,要有较高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自我约束,尊重他人,讲文明,有涵养。简而言之,大学应当是文明程度最高的社会单位,这也是大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最重要职能表现之一。
以上所说四个方面的大学精神,要体现在学校的政策上,体现在教师的工作上,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上。大学精神建设,是每一位师生的职责,更是学校各级领导的职责。大学精神的建设,比起其他方面的建设,可能更为艰巨,更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
(内容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