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选课时。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既新潮又“好玩”的选修课,令大学生们眼花缭乱。“三国杀”教程、美容化妆课、爱情心理学、淘宝店学……五花八门的选修课困扰着大学生,这又成了今日的教育话题。
“奇葩”课程走入学堂
去年厦门大学开设了爬山课,各色选修课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胡珍的“性科学与性健康”课在成都开课,选课人数达到了300人的上限。面对嬉笑的学生胡珍教授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让众学子哑言“性是什么?”她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如果愿意,也可以上讲台来写。收集上来的各式各样的答案中,大胆型如“性欲”、“性爱”,中规中矩型如“繁衍”、“生理需求”,文学型如“云雨”、“心灵的呼唤”,搞怪型如“传说”、“神话”,让人啼笑皆非。可见当今大学生对“性”的认识不一,对“性”知识的匮乏。
“宝玉石鉴定”是天津工业大学近两年新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是周六早起第一节,教室里座无虚席。王同学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珠宝饰品,现今宝玉石鉴定又是热门,即便是占用周末时间上课也觉得很值。”课上老师还会教授关于饰品与服装的搭配,什么肤色适合带什么类型的珠宝等。女同学大都听得津津有味,而部分男同学却觉得过于琐碎,只为混个学分。
天津商业大学的“烹饪课”也是独具特色。授课大厨陆老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坚持实践教学,让学生们在灶台前亲自体验烹调的乐趣。从如何选购食材到货比三家,从家常小炒到菜肴设计……可谓是做到了让学生“上得学堂入得厨房”。
诸如此类的选修课还有很多,大连海事大学的《海盗研究》、中南大学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中国地质大学的《舞龙》、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的《微博与社交》、南京医科大的《足球裁判法规》等等。面对有点“另类”的选修课,有学者认为它符合当下多元化教育的需要,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挖掘人的潜能,各类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拓宽接触面,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也有人认为,学校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口味而开设一些过于“另类”的选修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没有多大作用。
大学生选课成一大困惑
在对大一新生的调查了解中发现,即便新增了很多选修课,但真正能选到称心如意课程的学生却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待所选课程的了解过少。天津工业大学的周同学说:“大家根本不知道选修课具体上什么,如果有选修课程的简介,或通过同学留言的网站了解到具体情况就好了。”商业大学的马同学说:“抢手的课没等我们了解就都被选走了,剩下的都不太了解,但为了学分只得硬着头皮对付了。”二是与自己兴趣相符的课程很难选到。天津工业大学的王同学讲述了他的遭遇:由于错过了开学时的统一选课,他只得参加补选。补选那天早晨六点他就打开电脑等候,直到中午一直显示的是未开启,而到了晚上八点钟再看电脑时却显示已关闭,补选系统的不完善让他错过了选课。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的刘同学说:“我喜欢足球和金融方面的,希望能学到与之相关的知识,可惜学校没开设这个课程。”
就选课难的问题,也有同学建议设定每个学期的最高选修学分标准,超过限定学分就不能再选课,把机会让给更多没有选上课的同学。有的则建议各年级分时间段选课以便缓解服务器的压力。
尽管眼下各高校都对选课程序进行了改良,但仍避免不了热门课“一号难求”的情况。为占得抢课先机,不少学生专门研究学校图书馆的电脑速度,以求更加高效地选到课程。但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学生连选十几门,一顿披荆斩棘后,居然只拿下一门,遭遇相当“悲惨”。与此相反,有人运气好得门门投进,由此竟催生出一群“卖课黄牛”。大一生刘同学,选修课加起来一共选中了9门,他兴奋地在空间上发了条状态,没想到瞬间得到海量回复——全是来“求让课”的。比起刘同学的被动,一共选中6门课的段同学要直白得多,她打算放弃4门课,开玩笑地在网上留言:“20元起价卖课”。没想到,还真招来了不少“买客”。买课者,除了付钱的,也有饱含情意请客吃饭、K歌的。一些网上实打实的“卖课黄牛”很活跃,还根据行情,上调了价格。
选课要兼顾实用+兴趣
由于一些学生的选修课是以获得学分为目的的,所以选修课的出勤状况不容乐观。老师无奈只得节节课点名签到,而学生也动起了歪脑筋,雇人代替签到,等到快下课时从后门溜进来签到,甚至串课……种种现象层出不穷。
对此,有的教师也只得改变考核方式。网友“欧阳爱抹茶”选修的是《国际问题与法律》,这门课,老师允许“合理逃课”,期末不考试,但要把每节课的内容整理成笔记交上去。工业大学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杜越老师在第一节课就告诉同学:“这门课有免试的机会。你可以任选本课程的一个章节,自定与之相关的主题在全院同学面前进行演讲,自己准备幻灯片等辅助资料,获得好评多的便可直接拿到95分以上的期末成绩。”
有专家指出,网络选课在学生自主权的扩大、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等方面确实有着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大部分学生也由此沦为了学分的“奴隶”,大学生应该学会正确处理学分与知识的关系。
如何选择选修课成为很多大学生苦恼的问题。选择标准只是因为兴趣或学分吗?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在200所大学的大一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是近一半的学生会更看重课堂内容的实用性,能对今后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可以涉猎更广泛知识的课程受到学生追捧。
天津工业大学实训中心的王老师建议,学校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兴趣。那种为了追求学分而盲目选课的做法不可取。同学们应从自身的全面发展考虑,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在大学的有限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以学到知识为根本出发点,而不要将眼光仅仅局限在修够所要求的学分上。最好是兼顾实用和兴趣,把自己喜欢的选修课和实用的选修课交替选择,按比例有计划地享用丰富的“课程大餐”,才能真正消化成属于自己的知识能量,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