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造饭碗”应成就业季的主旋律

文字:人民网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3-05-15 点击数: 分享至: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根据北京市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截至419日,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足3成。而据上海市教委统计,截至510日,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比2012年同期下降两个百分点。

 

毕业季也是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宏观经济走向、微观家庭冷暖息息相关。上述表征就业压力的数字背后,有诸多客观原因。一是我国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2009年就突破了600万人大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根据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提高到40%。僧多粥少,供求关系自然会紧张。二是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重更重GDP的增长速度已从接近两位数下降到七上八下。多家研究机构估算,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会减少就业约100万人。宏观经济低于预期增长必然带来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据有关部门今年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

 

除了外部环境趋紧,结构性就业难也绕不开。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与岗位难以匹配;更关注性价比与价值实现的90后毕业生登上就业舞台……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高校就业走势不乐观就成了现实。

 

面对史上最难的就业季,职能部门想了不少办法。教育部此前发布通知,提出包括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在内的三个严禁,以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但是,从纾解就业症结来看,只有充足的岗位,才能对应适龄的劳动力——“造饭碗仍是最根本的选择。 而造饭碗无非两个路径:一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研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以更坚实的第三产业支撑勃兴的就业需求;二是激活市场的力量,深化改革、推进开放,让民资、外资等非公要素聚合成新兴市场,实体经济有活力,充分就业或创业就会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