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大学语文要强化其人文性

文字: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3-12-09 点击数: 分享至: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提出大学要恢复“大学国文”的教育理念以后,得到了许多教育家的支持和响应。作为母语教育,它是对中文学科以外各个学科,尤其是理、工、农、医、艺等学科学生人文素养和母语工具使用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人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追随徐中玉先生参加了他主编的《大学语文》,历经20多年的熏陶,也逐渐体悟到一个道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应该成为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通识教育课程!

无疑,随着消费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往往用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眼光来衡量一切事物,严重忽略了人文素养的知识积累。所以才会出现那种取消“大学汉语”和“大学语文”的肤浅之论。窃以为,这些谬论大可不必与之理论,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建设和完善好这门课程,使之在各个高校中成为一门最受欢迎的必修课程。

鉴于此,我力主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强化其人文性。在检视了林林总总版本的“大学语文”后,我主张改变以往“大学语文”中只注重“国学”而轻视对别国文化和现代文化与文学的现象,提出“古、今、外三位一体,按人文专题组元”的原则,以及“人文性、审美性、趣味性、工具性和新经典”的编写新理念,与朱晓进、徐兴无共同主编了2005年外研社版的《大学语文》,收到了较好的反响。通过这些年不断的修订,我们同时在反思更高更深层面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将这门课程作为全国各高校的通识课,我们将如何更有效和有机地融合古今中外人文性和工具性俱佳的文学文本,使之成为高端的精品课。除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因素外,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教材的改造问题。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把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一系列世界先进的传统与现代人文精神作为教材恒定的价值内涵。

(丁帆 作者系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