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了本新书,叫做《寻找失踪者》,前言中有关“慢半拍”的理论写得耐人寻味。
文中说,“我明智地认为,自己从来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不会成为一个为众人期盼和瞩目、随时可以发出警策之声的人。我属于一个笨拙的、慢半拍的人。”
很喜欢作者有关“慢半拍”的自嘲,也觉得这个“慢半拍”其实正蕴含了作者理性的大智慧,这个社会普遍缺少的大智慧。
不知从何时起,“快节奏”已经无法形容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着急”似乎更能熨帖地描述大多数人活着的方式,人们着急买房、着急开车、着急挣钱,甚至着急培养孩子,着急于在网络中发声、表态,以彰显一份“我存在,故我思考”的存在价值,生怕晚了一步、慢了一拍,就会被身边急匆匆的人潮落下。
但,真的需要那么着急吗?真的需要那么迫切吗?
木心有一首诗,叫做《从前慢》,我很喜欢。诗中写道:“记得早先年少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慢慢生活、慢慢思考、慢点发声,或许,有时“慢半拍”更能散发出珍贵的理性之光。
成长,可否慢慢来
1月18日是北京市少年宫搬到龙潭湖新址后首次招生的第一天,当天共有近万名家长带孩子排队报名,家长把少年宫的大门都挤破了。原计划4天的报名时间仅用一天就招满全部项目,火爆场面堪比春运。
诚然,在新闻背后可以反思的内容很多,有家长对于传统公立品牌的信任,有公众对教育的旺盛需求与相对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但今天,我们更想说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期待。
钢琴、绘画、舞蹈、击剑、游泳、书法……家长们以爱孩子之名,让小小的身躯承纳了太多的压力与期待,为人父母后,我们常说,我希望孩子快点过钢琴三级,我希望孩子早点开始学习绘画……但却忘记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应该做的,不是着急孩子的成长,而是做到宽容与等待,等待那些生命中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自然成长。
北京少年宫大门被挤破的背后,其实是“让成长慢慢来”之观念的普遍缺乏。
转发,可否慢慢来
“2014—01—17,20:47,开复因病逝”,17日晚间,新浪微博“染香”短短数言的一则微博让网络世界“炸开了锅”,李开复的健康问题再次被“上头条”。微博一经发布,短时间内便被迅速转发数千条,直到18日9时15分,李开复在微博发表回应,“谢谢大家关心,一觉醒来,来辟谣了。我目前一切还好,仍在坚持治疗、休养、锻炼中。”事情才逐渐平息。
据说,事后,造谣者被处以了相应的处罚,今天我们不想去探讨处罚的力度是否足够,而是想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帖子发出后,所有见到帖子的网友都能冷静地想一想,慢半拍再去转发,完全可以降低不实帖子的恶劣影响。
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心理时曾说,“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任由类似潜在心理机制起作用,其结果可能是造成社会信任大厦的崩塌。治愈“谣言传播症”,需要的或许只是“慢说一点”、“慎说一句”,也只有这样,网络世界方可更加理性。
喊打,可否慢慢来
还是一则与网络暴力有关的新闻。日前广东一名18岁少女被疑偷窃,不堪忍受“人肉搜索”而投河自尽。
对此,网友评价不一。有人说,对做错事情的人,就该人人喊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惩恶扬善的威慑力;有的人则主张,适当的网络曝光可以激浊扬清,但必须有理有度。网络曝光要有底线,不能为所欲为,应该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动辄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甚至谣言惑众,形成网络暴力。
要说这也并不是第一起类似的悲剧了,早在陈凯歌导演的那部电影《搜索》中,我们就已经唏嘘感慨于一条活生生的生命败在众口铄金和人言可畏之下的悲怆。
喊打,可否慢慢来?因为,在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主体的当下,发声的机会越多,就越需要有公共理性,这是对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的要求。
(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