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让民办大学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

文字:中国教育新闻网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4-03-12 点击数: 分享至:

 

[两会·专栏]

  让民办大学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 

  扶持一批能够与中国一流公立大学进行竞争的民办大学。

  最近由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所发表的2013-2014年度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蝉联榜首,第二位是哈佛大学,第三是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大陆方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排在第46位、48位和88位。

  今年春节前夕,上万名内地学生赶赴香港参加今年首场SAT考试的消息,再次引起各界对这一俗称“美国高考”的考试项目的关注。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有条件的高中生放弃了国内高考,转而参加国外大学的入学考试,直接申请到国外去读大学。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

  高等教育的好与坏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可以说,高等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广度是指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大学数量的多少。深度是指什么呢?就是大学底蕴的深浅。虽然我们国家有很多大学,不少学校拥有面积很大的校园,但我们的好大学太少。笔者认为,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在中国的缺失。

  尽管国家近年来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但这些文件和意见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例如《意见》中要求“民办学校设置,执行同类型同层次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但不久前笔者在办理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的改制工作时,就发现在大学设立审批条件上,国家目前对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办学执行的是两套标准。比如,公立大学的校园面积没有明确限制,而对民办大学则要求占地面积至少有500亩,生均面积要达到6分地才能获批成立。如此严苛的条件让很多办学者望而却步。很多教育界人士其实都明白,生均面积并不是决定一所学校好坏的硬指标,我们放眼国外,会发现很多国外知名高校的校园都很小。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就是公立教育体系和民办教育体系。这两个体系应该是并行的、平等的,国家都应给予大力扶持,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资源都倾斜给了公立学校。民办教育发展好了,和公立教育形成公平竞争,会促进公立、私立学校之间的教学改革和质量的共同提升,这对中国的人才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否则,高校就会像曾经的国有企业一样,属于垄断状态,服务没有保证,更不用谈提升大学的竞争力了。

  要改变民办大学的低迷现状,笔者认为,需要政府出台一个切实可行的时间表,责令相关部门限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中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全面清理对民办学校的各项歧视性政策,调整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办学标准,创造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民办大学与公立大学享有同等待遇和权利。

  此外,应切实加大民办大学的扶持力度和投入,扶持一批能够与中国一流公立大学进行竞争的民办大学,让民办大学成为中国教育的有生力量,打破目前公立大学一枝独秀的现状。(俞敏洪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12日第2版

 

  [两会·专栏]  治理“择校热”需调动市场力量

  要破解择校难题,真正实现就近入学,一方面,政府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另一方面,也需要调动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扶持民办学校发展。民办教育发展了,可以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公共财政就可以更好地用于促进教育公平,更多地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困难群体倾斜。

 

  [两会·专栏] 破解均衡难题重在提升教师素质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破解均衡难题作出了方向性引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那么,究竟该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教育部提出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又该如何落实?我认为,把优秀师资直接对接给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公益支教模式也许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两会·专栏] 教育GDP主义“毁”人不倦

  当前,财政性教育投入开始占居我国公共财政的最大份额,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大民生。本来,花同样的钱,我们可以办出更好的教育,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而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带来的则是对我国教育财政资源的最大浪费。为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教育必须坚持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如果颠倒了这个关系,只管当前,不顾未来,不管过程,只要结果,损害的必然是老百姓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两会·专栏] 独立学院发展路在何方

  不了解独立学院的人可能不知道,独立学院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利益纠纷。有的母体高校从独立学院提取学费收入的15%-40%作为巨额管理费,导致独立学院后续资金不足,生均办学成本降低,后劲乏力。独立学院转设时,有的母体高校要收取1亿多元“分手费”,影响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不负责任的公办大学在利益的诱惑下,举办“校中校”,背离了举办独立学院的初衷。

 

  [两会·专栏] 高考改革的三个“真正突破”

  今年两会,教育部长袁贵仁关于高考改革有一句话令人印象很深:“我们不会走旧路,要改进大家觉得不满意不科学的地方;我们也不走错路,因为这会影响一代人,决不能允许发生颠覆性错误;我们也尽量不走弯路,留下很多后遗症。”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考改革的统一部署来看,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这将是继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最具有革命意义的一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