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让社会流动更畅通教育义不容辞

文字: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4-02-28 点击数: 分享至: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城市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而且前者比后者的月薪也高出654元。

  而另一条报道则援引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对近5年城市籍和农村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结论: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与城市生源毕业生无明显差异。

  两个明显不同的结论让人困惑,城乡大学生就业到底有没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活、就业和价值观调查研究发现,家庭背景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城乡背景差异带来的就业落差揭露出一个基本事实:以高等教育为代表的教育体系沦为社会中上阶层把自身社会地位优势传递给下一代的重要工具。没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状况,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降低,直接导致了一些具备成为社会精英潜质的孩子们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如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且循环反复的话,就业分化的最严重问题是打破了应有的社会向上流动路径和机制,打消了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信念,固化了社会阶层的分隔,将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层,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按照常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是高等教育摆脱属于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影响,走向多数人的大众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是一个推进社会公平的过程。中国却出现了农村家庭背景大学生就业难的不公平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行政化的教育体制是根本原因。中国高等教育模式主要特征包括:国家资助和控制、集中的规划和政策制定、强调大学专门化分类,其本质是行政化的教育体制。反观大学生的就业率,为什么高职院校就业率会高于普通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原因就在于国家教育体系对高职院校的资助少、管理少、控制少,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就业培训与市场需求非常紧密。

  第二,阶层间社会地位差距拉大是深层次原因。中国历来是一个关系社会,除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另外一只看不到的手——社会关系网。故而,城乡背景大学生就业差异实际上是家庭社会地位差距拉大的表现,占据优势的社会阶层力图有效地最大程度地维系已经存在的不平等,自然会利用手里的社会资源或者关系网络来帮助子女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三,用人单位潜规则是直接推手。采取何种标准、录用什么样的大学生是用人单位的自由,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力干涉,而问题却恰恰出现用人单位的潜规则上。公有制单位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香饽饽,近些年多受大学毕业生追捧,而家庭背景对能否进入公有制单位就业存在显著的影响,却对进入私营单位没有影响,这意味着公有制单位违背了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原则,这是导致城乡背景大学生就业差异的直接原因。

  此外,素质教育的缺失导致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的差异可能不大,但在综合素质上却存在不足,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教育是最好的社会向上流动渠道。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是由国家教育部来进行集中管理的,高等教育政策本质上就是国家政策,因而高等教育体系对推进社会公平、改变社会阶层固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大学生城乡背景差异带来的就业落差并非教育部门一家的责任,也不是教育部门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既要在整体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也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公有制单位用人制度改革,还要从小就重视素质教育,从而疏通社会向上流动渠道和机制,帮助每一个中国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田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