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学习,更要重视专业思维方式和逻辑训练。我们都从学生时代走来,可以敏锐捕捉到作为青年教师和其他专业学者的区别,但又说不清楚自己专业培养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与逻辑和其他专业学生有何不同?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承认思维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某一专业的思维能力,可以理解为培养学生在某专业方向上的思维技能。按照钱学森先生对思维科学体系的描述,逻辑学应该是思维科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之所以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专业逻辑而不是专业思维,是想尽可能把讨论的话题界定得小一点。
什么是专业逻辑?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本科生毕业论文,甚至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等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一些笑话中不难看出,学生最缺乏的是必要的逻辑学知识,尤其是在本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缺少与这些逻辑学知识的对照与解读。
因此,在本科课堂教学环节,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对其学业、工作乃至今后的生活都大有裨益。结合自身从事本科教学的实际,我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习惯以形式逻辑训练方式开展专业课知识点传授。我们常见到一篇论文论述A和D的关系,学生做了大量A和B、C和D的关系研究,成文后看似振振有词,但却忽略了最关键的B和C之间的关系研究及表述。之所以造成这样的错误,最大问题就在于学生本人缺少必要的形式逻辑论证训练,甚至是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这是因为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缺乏对知识点中大前提和小前提的交代,更没有强调由前两者推出结论的过程,而是直接讲授结论。既然教师不曾关注这一训练,学生自然就不习惯思考知识点之间相互推演的过程。久而久之,这种“不习惯”就成了学生的“习惯”。
二是主动创造一些旨在培养学生归纳逻辑的课堂教学环节。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归纳逻辑往往又是创新与顿悟的源言,工程师的经验方法、联想方法,或者简单的猜想方法都源于归纳,甚至是高于归纳。越是优秀的工程师越会应用这些方法解决看似很复杂,不能用“死板的科学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方法在形式逻辑之外。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创造性地在一些知识点讲授中更多地体现类比、统计和假设推理。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查阅大量的专业史料,让学生在初次接触某知识点时了解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多地发挥想象,去填补知识点之间的沟壑。
三是运用文理结合的教学方式构筑学生完整思维能力。一般来讲,理工学科教学有意无意中更强调收敛性,多属于逻辑思维;人文学科教学有意无意之中更强调发散性,多属于形象思维。“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与“创新型”人才需求对人才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创造学”角度来看,人才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构成创造性思维内涵的除了基础知识和经验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为代表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关键专业概念和知识点进行理工与人文之间的类比、引证和关联,有效预留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空间,对培养完整的专业逻辑和思维方式大有帮助,至少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当然,对于理工科教师而言,在原本被误解为枯燥的理工科课堂里,懂得并会运用文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更高层次的素质。
2017年04月1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