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些人很“热心”地挖雷锋的背景资料,把雷锋的初恋等问题都抖露出来,吸引了大量的眼球,并且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众说纷纭:有些人前卫的姿态令人又吃惊又好笑。有些老调重弹,毫无新意。看了,总觉得与真实相去甚远。
雷锋,作为公众生活的偶像,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也是一股精神力量——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曾经令我们泪流满面,令我们激动不已。但当历史的车轮轰然驰入二十一世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发出疑问:雷锋有什么用?能帮我赚钱吗?诚然,雷锋不能帮你赚钱,同时,雷锋精神作为精神资源,价值也不在这儿。
在人情淡薄,社会道德水准有所下降的今天,我们最需要的可能不是物质利益,也不仅仅是个人幸福。我们需要的是相互之间的关心和爱护。在心理上,在行动上,让它作为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周围的人,互相传递温暖,涵盖一切,包容一切。我想,这正是雷锋的道德价值所在。这既是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也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仁者爱人”儒家传统思想在现实情境下的重新阐释。
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雷锋个人隐私,诸如初恋等问题上,以佐谈资。这透露出一股温情主义:看,伟大的雷锋也像我们芸芸众生,有恋爱的欲求。是的,雷锋也是一个普通人,
有七情六欲,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这不足为奇。把雷锋作为普通人,意味着把偶像泛人情化,降低到个人平面上,不再仰视,赋予冷冰冰的偶像新鲜的气息。
偶像走下了神坛,我们的精神信仰又何去何从?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张扬着个人主义,反叛、叛逆、我行我素。表面上好像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但若你深思一下,每个人都把自我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把公共利益驱逐出界,不可避免地带来冲突和抵触。我们又怎样来对待矛盾呢?满怀憎恶,拳脚相向。雷峰塔倒,白娘子获得了纯真的爱情,雷锋被我们在他最纯真的初恋中扼杀,偶像被我们亲手打碎,但我们并没有赢得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而只有骚动不已的迷茫和失落。对某些人来说,是偏隘和阴暗。
在我们中间,大多数人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还需要偶像吗?偶像作为精神符号,代表了我们曾经的信仰。但偶像本身也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即偶像一旦被我们塑造出来,就变得十分脆弱,需要我们的呵护和保护。换言之,捍卫偶像雷锋,也就是捍卫我们道德领域的纯真。偶像有随时被打破的征兆。当我们打破了偶像,自身的价值能量有两种可能的流向:一种,我们的信仰有了更高的层次,擢拔道德意识到新的境界,理性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责任。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偶像了。这是人类道德领域内的“二律悖反”——只有舍弃,才能获得,通过否定偶像实现自身的完善。这正是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该做的,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充实偶像,甚至超越偶像。而不是把偶像供奉着,用敬意来疏远他,冷落他。还有一种,让我们的道德资源白白流失,不加理会。或者像一群不太高明的人肆意诋毁偶像,以为对现实生活的反叛,才高明。并时时自鸣得意,说什么环视宇内,唯我独醒。他们不过是沉浸在平庸的自我印证和满足中,小资情调的自伤自艾,弋弋小气。
偶像,不过是我们个人道德生活的投影。当你打碎他时,你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对偶像的理想寄寓或反抗,不过是个人精神生活的挣扎或反抗。正如伏尔泰所言:“即使没有上帝,也要把他造出来。”这种造,不是无根据地凭空捏造,无端地造神运动,而是有意塑造,赋予价值内涵。
我们应该使偶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光芒。
(王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