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网评天下)看“催泪”电影不落泪,是学生的错?

文字:庞后锵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11-14 点击数: 分享至:


  11月6日晚,国产亲情电影《爸爸你在哪里》在广州市第
109中学首映,校方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部极富教育意义的家庭片,加强学生们的‘三感’(感动、感激、感恩)教育”。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在观影结束后,大部分学生的反应都没有校方预期那般“感动、感激、感恩”,相反,不少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亲情影片可不可以轻松一点,不要总是希望观众从头哭到尾?

  在笔者印象中,华语亲情电影确是十分擅长施放“催泪弹”。单论学校组织观看的电影,从小学时的《鲁冰花》,到高中时的《纸飞机》,几乎无一不是走悲情路线的。正如一些观影学生所反映的,“现在的亲情影片虽然感人,但过于悲情,故事主题单一,不是单亲就是绝症,我们很难有共鸣。”由此可见,逐渐走向悲情极端的国产亲情电影正逐渐丧失了它原本所应具有的教育意义。

  “催泪弹”可以休矣!要表现同样的家庭关爱的主题,为何故事偏要设置在不是家庭破碎就是家人罹患重疾的主人公身上,难道普通的家庭就没有爱吗?笔者承认电影艺术需要夸张,但电影题材同样需要多样化。走悲情路线的亲情电影中不乏好的作品,但现状却是太多的导演在拍摄同一主题时,往往只会把思维固定在同类的题材之上——将不幸家庭的痛苦予以放大,从艺术的角度这样的选材或许能凸现主题,但实际上观众却希望电影能更贴近生活。

  另一方面,向孩子们投放“催泪弹”真的适合吗?走悲情路线的亲情电影真的能收到“三感”的成效吗?笔者认为未必。这类电影的目标人群是小学至中学阶段的未成年学生,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永远是美好的,家庭永远是温暖的。然而像《爸爸你在哪里》等一类的电影却要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他们看,把生离死别的场景呈现在他们眼前,这会对他们尚未发育完全的身心带来怎么的影响?笔者也同意应该让孩子们了解真实的社会,但至少不应在他们尽情享受童年的青春烂漫的这个时候,予以数量如此巨大的“眼泪攻势”,如此形式的“三感”教育只会对其心理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再者,孩子们看惯了电影中生离死别时的痛哭流涕,会否对现实生活中父母送衣送饭等细节举动不屑一顾,甚至认为父母爱自己远没有电影中主人公所享有的“亲情”那么多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岂非大大违背了“三感”教育的初衷
?

  因此笔者认为,国产亲情电影应回归平实路线,普通人的生活中同样处处有亲情,关键是能否选好角度将之表现出来。同样,既然目标人群是未成年学生,电影在情节设置、叙事角度上亦应尽可能贴近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争取他们的共鸣。

  眼泪是人宝贵的财富,眼角流淌出来的是人的真实感情。在泪水泛滥的今天,请给孩子们保留一片纯真无暇的天空吧!

  链接:电影“催泪弹”撼动不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