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媒体娱乐头条都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小沈阳录节目爆粗口,女主持人被惹怒要求道歉。”据报道,小沈阳在某电视台录制节目的过程中,和媳妇沈春阳表演完一段二人转后,主持人赵丹军上来搭话,小沈阳来了一句玩笑话,“臭不要脸的”,赵丹军当场红脸,生气地说,“你得给我道歉。你不道歉,这节目就不录了。”很快便宣布此环节结束,自己一个人先走了下去。
事后有报料说,该电视台称“此环节是节目设置的一个桥段,赵丹军说那话也是在逗小沈阳玩,吓吓他”,根本不像外界所称,女主持人真的当场“发飙”。在本人看来,电视台做出此等显而易见是“争着眼说瞎话”的辩驳,虽说是为了化解尴尬,却让人感觉越涂越黑。但电视台无奈之下做出的此等声明,从另一层面折射出这个事件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很多网友留言很不客气地批评赵丹军不应该生气,说二人转文化就是这样,生气说明心眼太小,根本不适合做主持人。诸如此类的话随处可见,这让主持人以及电视台承受了外界舆论巨大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来安抚小沈阳的fans。
笔者认为这种言论未免有点偏激,网友们拿“二人转”文化理应如此来苛责主持人,这种说法让人难以接受。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孕育了五十六个民族,被划分为三十多个区域,造就了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圈子熟知,但不可能对所有的其他省市文化都了解。所以遇到了一些背道而驰的文化差异问题,难免不产生摩擦。就拿小沈阳的这句“臭不要脸的”来说,在大多数地方都是一句粗口,主持人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露出小小的愠怒,并非是其“过度反应”,将心比心地想一下,别人这样冷不丁地说自己,可以忍受吗?
对于此我有切身感受。初来羊城,不了解粤语的内涵,被人骂“傻B”、“呆B”时,反应也是先脸红,随后心里很生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得知同学们说这种话无非是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地开玩笑,并无恶意以后,也就慢慢地习惯了。
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的事情,因为主持人的公众形象以及节目是面向众多观众的“现场直播”这两个因素,就使其影响就被扩大化了。所以说,对于某种文化的习惯甚至接受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让一个人第一次遇到自己难以忍受的话语而镇定自若、心甘情愿地理解、消化,未免有点苛刻了。
从小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如果不小心触碰到了要道歉。把这种理念用在“粗口”事件上,主持人要求道歉大可不必招来这么多非议。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小沈阳就做错了,只是当一种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想打入全中国,让所有人都喜爱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也请小沈阳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