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景点顶风涨价并非良策

文字:本网评论员 周靖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09-29 点击数: 分享至:

     

    今年8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下文,明确规定旅游景点不得在国庆节前集中上调门票价格。但是临近“十一”黄金周,一些景区仍然“顶风涨”,有的甚至涨价了70%。(中国新闻网)

   “限涨令”的时限一过,为何这么多的旅游景点抑制不住涨价冲动,而迫不及待地拼命提高自己的景区票价呢?景区负责人的解释无非是“成本高,维护设施和还债的压力迫使他们必须这样做”;更有甚者竟提出这样做是为了“吓退”人流。

    但是,这些理由似乎并不能说明问题。很多人的想法是:自己“霸占”着这么一块旅游胜地,如果门票价格便宜,岂不是大大地便宜了到景区游玩的旅客们,而自己却白白地浪费了这么好的资源?更何况遇上了“十一”这样的出游高峰,不从旅客身上狂宰一刀的话,岂不是很愚蠢?这种思维方式似乎已经成为很多管理者的共识。

    没错,短期内的涨价的确可以大大地提高眼前的经济收益,因为国庆就那8天,旅客们来也得来,不来也得来,门票提高一倍,收益就高了一倍,何乐而不为呢?这些管理者也许只会相信一个道理:提价才是硬道理,发改委不限制涨价,就没理由不涨。

    在这里想让这些人看一下湖南省张家界旅游业的例子。张家界市在今年的暑假实行了24岁以下学生凭学生证免票进武陵源景区游玩的政策,可以说在学生游客中捞不到任何的门票收入,但当地旅游总收入却是同比增长了67.8%!支持提价的那些景区负责人或许会疑惑了:不收贵价门票,怎么收入不降反升呢?事实上,由于学生出游往往会有家长陪同,因此门票的总收入也随之提高,同时拉动了2.77亿元的旅游消费。更重要的,是当地的这一举措不仅宣传效益明显,而且为该景区赢得了良好的印象,从而大大地发展出更多的潜在游客,总收入也必将更进一步提升。

    这就是问题所在:景区的收入其实并不局限于门票收入,而应该是“总收入”。众所周知,旅游业并不是“门票业”,而是包含了交通、住宿、餐饮等各种服务业的总和。单单从提高门票价格的手段出发,其后果往往是导致旅客数量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交通、住宿、餐饮等的收入毫无疑问会受到重大影响,虽然门票收入可能会有所上升,但总收入却会随之减少。

    所以说,不升价,甚至是降价,反而会使得总收入得到提升,而很多的景区负责人或者当地的旅游部门,却往往不明其中道理,说到底,这就是一种短视。总是盯着别人的钱袋,难道游客就会乖乖地把钱交给他们吗?

    在五一黄金周取消之后,人们能够出游的时间越来越少,“史上最长黄金周”再长也就8天,各地的旅游业也不应该只是抓着这七八天的时间不放。发展旅游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在游客心中的地位,改善游客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一个全社会认可的旅游品牌,才能给景区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

    然而现时中国很多景区的拼命涨价行为恰恰在做着反面的例子,一味地涨价让人感觉这个景区似乎并不想让游客玩得开心,而是整天琢磨着怎样可以吞走游客更多钱。追求利润本无可厚非,但惟利是图就不免让人反感了。服务业流行着一句话:“顾客就是上帝”,顾客不满意了,最终的后果只能是口碑越来越差,旅客逐年减少,导致收入减少,景区最终也必然得不偿失。

    旅游业的发展是需要由社会各界共同配合和协调的,仅仅由景区或者当地旅游部门作出的决策往往具有其局限性,狭隘的眼光,只会让人厌恶,对当地的发展也没有益处。因此,就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制定出最适合当地景区发展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景区、当地其他服务业、当地政府、旅客共赢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