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开学季,眼看越来越多大学生成为“低头族”、“刷屏族”,一些学者忧心忡忡地发出呼吁。比如,玉林师范学院院长贺祖斌教授就提议学生“每天关机三个小时”,用于“传统阅读”。去年此时,南京大学陈骏校长也在开学典礼讲话中批评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对长期形成的校园学习的冲击。当然,也有前卫点的:在去年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陈力丹教授则提倡“利用最先进的传播手段看点有文化含量的东西”。教书育人者的苦口婆心令人尊重,但在我看来,案牍书香的传统读书之风固然迷人,但互联网时代的“阅读观”需要与时俱进。互联网未必是阅读和思考的敌人。
过去数十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更迭和通信设施的普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已经为常人所感知。从搜索引擎、知识社区,到社交媒体、在线课堂,再到如火如荼的虚拟现实技术……一方面,人类获取知识的体验不断革新;另一方面,对互联网拖累思维能力、降低知识水平的担忧始终挥之不去。
大体来说,教书育人者们的担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怕网络挤占太多时间和精力,造成学生阅读的低质化;二是担心所谓的“碎片化”知识吸收,会对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产生长期的、负面的影响。然而,这两层担忧都没有扎实的理据。
第一层担忧的潜台词是,没有网络的日子里,这些年轻人会花更多时间来读书。然而,这很可能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景。就我所见,大学生群体的阅读低质化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且与网络密切相关。但要申明的一点是,网络对时间的占用最多只是众多原因之一,甚至并非最根本的原因。
需要思考的是,究竟什么是高质量的阅读和知识吸收?有固定的标准吗?若说“碎片化”阅读的质量低,是不是对每个人都如此呢?比如说,这两年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多了一股刷屏的力量,主要是刚开始尝鲜移动互联生活的七大姑八大姨。在曾经没有网络的日子里,她们不太可能在读书看报,而更可能是在跳舞唠嗑打麻将。对他们来说,网络对阅读的影响不只是质量高低,而是从无到有!同样地,大学生就有爱读书和不爱读书的个体差异。互联网让他们的阅读更多了还是更少了呢?个人认为,这不是想当然就可以匆忙下结论的。
第二层担忧,则与学术界和媒体界长期以来的一种悲观论调遥相呼应。最具代表性的是学者Nicholas Carr在2008年提出的一个富于争议性的质疑:“谷歌让我们变笨了吗?(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这篇文章指出,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便捷性让人类大脑退化,阅读已经变成了一场“战斗”:过去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觉得不费劲,而现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并非经过严肃论证的学术论文,而是基于有限范围内的主观感受。由于低估了人对技术变革的适应性,这种观点也被批评为“技术决定论”。我也认同,网络对获取知识有负面影响,但和Carr不同,我认为这种影响主要不是体现在数量上,如阅读时间的长短,而是在于日益商业化的互联网默认乃至鼓励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比如,现在国内流行的很多知识分享平台,自诞生之日就与商业化、营利性形影不离,其所提供的“知识”本质上是一种迎合消费需求的产品,良莠不齐、欠缺中立、品类狭隘等问题非常突出。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平台作为主要知识来源显然是不合适的,但作为一种知识补剂还是有一定的价值。有心求知的大学生不妨善加利用,从中提炼出所需要的有用信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网络平台,如维基百科、维基解密、Quora等,或基于分享或权威发布,已经成为价值远高于很多传统读物的知识来源。而基于网络的电子设备,如iPad和Kindle,也为我们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书提供了更多方便。
基于这两层理据值得推敲的担忧,很多学者显得简单粗暴地呼吁大学生从网络截然抽身,回归所谓“传统阅读”。这“药方”愿望美好,但未必方便易行。如前所述,一方面,无论怀旧的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互联网已经逐渐日常化,甚至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基础。对吸收知识而言,互联网已经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说yes或no的选择。另一方面,信息科技本身并不必然具有“改变人脑”的作用,我们要相信人既然有创造出科技的能力,自然也有适应和驾驭科技的本事。对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教育者与其呼吁他们暂时强行地抽身于网络之外,不如鼓励他们善用网络,尤其是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批判阅读、披沙淘金的能力。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