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除了那块屏幕,改变命运的还有这些

文字: 图片: 编辑:北社长 发布时间:2018-12-16 点击数: 分享至:

这两天,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刷了屏。据这篇报道介绍,成都七中开设网络直播班16年来,为200多所贫困地区的学校提供优质教育服务,7.2万名学生在远端同步学习,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不少人因之改变命运。

一边是30多人被国外名校录取、一本率超过九成的成都七中,一边是考上一本寥寥无几、师生大多是周边大城市“挑剩的”贫困地区248所高中,一块屏幕让这两条看似平行的线,连在了一起。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在线共享,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最高效的 教育方法,给更多孩子打开了“梦想空间”。虽然和大城市里的学生相比,远端的孩子也有“没想到我这么差”“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这样的感慨,但是越是贫瘠的土地,盛开的花朵也越是鲜艳夺目,因为那背后或许是更多的汗水与泪水。这也是为什么文章读来让人有几分心酸,但也倍感温暖的原因。

客观来说,成都七中拥有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是贫困地区的学校无法比拟的,这种教育上的鸿沟,并非通过一个屏幕就可以简单拉平。改变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也并非一个直播教学的尝试就可以实现。但是直播教学的意义就在于,给身处鸿沟两边的学校架起一座桥梁,以技术的普惠性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配置,从而不断催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直播教学或许仅仅面向少数尖子生,但通过开启希望窗口,提供的是一种内在动力和正向激励,正如文章所描述的那样,“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也要看到,技术能带来改变,但成功终究离不开人的努力。一个地方教育水平的提升,是综合因素的结果。比方说,把给城市孩子量身打造的教育方式原封不动搬到相对落后地方,可能会因违背因材施教理念而适得其反。从这个角度看,直播教育要想真正取得成效,离不开远端老师结合实际的引导规划、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这个工作量并不小。再比方说,直播教育让云南禄劝一中尝到了甜头,但这背后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是,禄劝县的年财政收入为6.1亿元,但县里、市里都注资教育,使得全县教育支出反超财政总收入3.5亿元。可以说,教育的点滴进步,都凝结着无数人的汗水。

这些年,从寒门学子考上北大感谢贫穷引发的思考,到云南小伙在建筑工地上收到录取通知书带来的感动,“阻断贫穷最好的机制就是教育”这一理念日益成为共识,教育公平的话题也一再刺痛着很多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直播教学带给我们更为深层次的启示在于,今天,如何为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现代技术的确让人看到公平的希望,由技术普惠带来的资源共享,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中,提供了促进教育公平的思路。但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要想真正把教育公平落到实处,还有不少的路要走。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成功的案例,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感动,更是从中找到先进方法、发现教育规律,让感动能传递,让成功可复制。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成都七中开设的网络直播班,更多的改变正在悄然发生,更多的努力和行动正在汇聚。针对寒门子弟的国家专项计划,自2012年实施以来,受惠学生由2012年的1万人扩大到2016年的9.1万人;启动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财政投入最大的单项工程,全面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多地实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越来越多“流动的候鸟”得以走进父母所在城市的考场……中国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带来了令人可喜的变化,也让我们对“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有了更多的信心。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的这首小诗道出了每一个从贫困地区走出来的孩子的心声。天赋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但是实现梦想的机会应当是平等的。公平的阳光和雨露多一点,改变命运的故事或许就能更多一些。

这正是:技术点亮希望,公平成就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