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讲座集锦 > 正文

我校教授作客剑桥大学开讲

文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图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编辑:宾锐光 周喆 发布时间:2024-12-02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当地时间11月29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主编、云山杰出学者孙毅教授在剑桥大学举办了一场题为《中文车贴多模态转喻的整体意义构建(Heuristic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 Metonymies in Chinese Car Stickers)》的英文讲座。此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进行,吸引了数百名国内外学者参与。

孙毅作讲座

讲座围绕50余个取材于日常生活、相关文献及网络搜索的中文车贴展开,主要采用定性和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孙教授根据车贴中的转喻意义,将其初步分为五大类:保持车距、维持车速、遵守交通规则、积累行车经验和保护生命。这五类车贴不仅传达了行车安全的重要性,还展示了多模态转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切性与复杂性。

在讲座中,孙毅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他作为高级研究学者在剑桥大学进行研讨期间,注意到英国汽车后面很少有车贴,而在中国则普遍存在。中文车贴(Chinese Car Sticker, CCS)结合了图像与文字,既富有幽默感,彰显车主个性,又通过转喻构建起行车安全的提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此,孙毅运用自建的多模态转喻理论框架,深入探讨中文车贴中的多模态转喻及其意义构建。他提出了三个关键性研究问题:中文车贴中的文字与图像模态如何在同一空间内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意义构建?这五类中文车贴中的多模态转喻有何异同?哪些因素影响中文车贴中的多模态转喻构建?

在探讨影响中文车贴中多模态转喻意义构建的因素时,孙毅阐释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车贴所处的语境因素,包括物理语境和心理语境。以“保持车距,谢绝拍马屁”为例,孙教授分析了“马”的形象在特定语境下如何转喻为“交通工具”,达到提醒保持车距的目的。其次是理想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ICM),即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某一领域经验和知识的统一了解。例如,在“脚底三个板板,哪个刹车”的车贴中,驾驶员对控制系统的理解通过转喻得以体现,传达出驾驶员车技不佳的警示。同时,文化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孙毅指出,中文车贴中包含大量文化元素,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的司机可能无法理解车贴的转喻意义,从而影响其提示效果。

讲座现场

在交流问答环节,师生们围绕语言文字与族群认同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场学生表示,孙毅教授的研究为相关临近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研究者们从日常话题着手开展高质量论文选题拓宽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