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讲座集锦 > 正文

解读瓦尔登之旅背后的秘密

文字:图书馆 图片:图书馆 编辑:实习编辑刘克洪 发布时间:2019-11-04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梭罗与中国读者结缘,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随着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提及梭罗的作品和2016年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附赠《瓦尔登湖》两个新闻事件,国内的“梭罗热”逐步升温,他的散文集《瓦尔登湖》也更为大众所接受。梭罗是个怎样的人,他通过《瓦尔登湖》想表达自己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为何在经过两年零两个月的湖畔生活后又悄然离去?10月31日,图书馆一楼悦读沙龙室开展了悦读讲堂(26),并邀请到我校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王焱为大家讲解这趟奇异之旅背后的秘密。

讲座现场

梭罗其人:隐士?or斗士?

“在你心中,梭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讲座开始,王焱向在场的读者提问道。“自由”、“懒散”、“叛逆”……在场《瓦尔登湖》的书迷们回答道,但这些词都不足以刻画出一个真实的梭罗。王焱指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梭罗:真正的美国人、伟大的自然书写者、被时代追赶的人、深受中国人喜爱的美国人。

在当代中国,梭罗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并赢得了越来越多译者、普通读者和研究人员的青睐。在一些国人的心目中,梭罗俨然就是西方的陶渊明,是一位隐士。然而,他亦有斗士的一面。爱默生评价他说,“没有谁能够比梭罗更像是一个真正的美国人。”作为“反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梭罗在他45年短暂的一生中有过诸多惊人之举,比如瓦尔登之旅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反叛,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

瓦尔登湖只是一个冰川湖,不仅小,而且即便梭罗也承认,其“风景是卑微的”。而梭罗用文字让人们见识到了瓦尔登湖动人心魄的美。在他的笔下,“它是大地的眸;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这本书成为美国生态文学的奠基之作,有“绿色圣经”之称。他本人也被布伊尔评价为美国最优秀、最有影响的自然作家。遗憾的是他的思想领先于时代,一直不被当时时代的人所接受。直至一个世纪后,他的声誉才由美国本土兴起,他的作品开始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

瓦尔登之旅:是神话,还是笑话?

1845年,28岁的梭罗只身来到瓦尔登湖畔,住进了亲手搭建的小木屋里,努力营造一种不依赖现代文明的、最贴近自然的生活模式。在不少人来看,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神话,它是对文明的挑战、对城市的拒绝、对社会的疏离,同时也是对物质生活的放弃。

“神话和笑话之间往往差了一篇报道。”王焱谈到了上个世纪发表在《读书》上的质疑梭罗假隐的文章《瓦尔登湖的神话》,指出该文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撼动了不少中国读者心中的梭罗神像。

王焱分析了梭罗来到瓦尔登的原因,梭罗想对苦役人生进行改变,于是开启了由自然带路的生命实验。她还揭示了梭罗来到瓦尔登湖的隐秘动因,那就是对人生的逃避。

关于离去:生命实验的完成?

《瓦尔登湖》中,梭罗常常赞叹在湖畔岁月的高峰体验:“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在经历了两年零两个月的独居生活之后,梭罗却悄然告别了瓦尔登湖,重返尘世。对于他离开原因,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让读者不免心存疑问,王焱认为,瓦尔登之旅是梭罗关于生命的实验,分别包括简朴、生存独立、孤独和自然4个实验目标。实验结果部分实现了实验目的,但其生活设想并不能成为替代现有主流生活模式,所以梭罗又回到原有生活模式中来。瓦尔登之旅也让梭罗的人格得到了治疗,终从大自然中寻求到了安慰,让他重返社会。

在讲座的最后,王焱指出,瓦尔登湖,梭罗隆重到来,而又悄然离去。他的生命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失败了,但这种理想并没有消亡,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得以升腾,直至今日,这种理想还在不断以各种变形的方式在历史舞台上现身,并用简朴、独立、自然的生存新模式,挑起了与主流社会相对立的一极,他无愧于“伟大的梭罗”这一称誉。

在场的读者跟随着王焱的讲座,更深刻地了解了《瓦尔登湖》背后的故事,结束之际,大家意犹未尽,踊跃提问交流。

 

推荐书目:

梭罗著、杰弗里•S•克莱默注、杜先菊译:《瓦尔登湖(全注疏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索书号:I712.64/S875-27

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索书号:I712.44/S875

程虹:《寻归荒野》,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索书号:I109.9/C326.30

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索书号:I06/W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