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莫扎特诞生250周年,我在一名外籍教师的推荐下看了《莫扎特》这部影片,可能是自己太老土了,看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部影片曾获八项奥斯卡大奖,也不知它是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但是看完之后我的确觉得它不仅是一部高水平的人物传记片,更觉得它是一部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
影片是这样开始的:1823年一个下雪天的夜晚,在维也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个名叫萨列里的老人自杀未遂。他向一位神父忏悔,讲述多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经过……一般的人物传记片都是以主人公的生平为主线,而《莫扎特》却从萨列里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天才的悲剧和一个庸才的悲歌。
萨列里奥地利王宫里任宫廷首席乐师,当放荡不羁、玩世不恭而又拥有绝世才华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后,萨列里的心里开始感到了强烈的不平。莫扎特的才华既令萨列里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终于,萨列里由嫉转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莫扎特第一次进维也纳的宫廷时,国王正在蹩脚地弹奏着萨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听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弹奏了下来,并即席加以润色,让音调更和谐,完美,流畅。当时在场之人无不惊叹,萨列里顿时感到颜面扫地。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影评者都把萨列里描述成是一个追逐名利、阴险、伪善甚至心理变态的人,而我看完这部影片的感觉却是萨列里是个凡人、是个庸才、是这部电影中真正可悲真正可怜的人。试想,萨列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努力多年才得到宫廷首席音乐师的位置,而莫扎特5岁就会作曲,7岁就能写交响乐,12岁就能写歌剧,刚一进宫就得到国王的赏识,地位直逼首席音乐师,换是谁能够一点都不嫉妒?加之莫扎特恃才傲物,狂放不羁,行为粗俗、出言不逊,夸耀自己不说,还经常贬低别人,即使萨列里不去设计他,估计早晚也有人想要修理他。这样说并不在是为扼杀天才者平反,而是对于萨列里这样的庸才表示同情。嫉妒是人性共同的弱点,而非萨列里一人的硬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天生就长得漂亮,有的人天生就聪明,有的人天生就运气好……我们这些凡人通过千辛万苦才能得到的东西,有些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我们的心理如何才能平衡?看了这部影片,你也许会明白,天才并无其咎,庸才亦无其咎,上帝的安排自有其道理。天才也既非完人,又非圣人,莫扎特智商虽高,但情商却不高,他若是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就不会那么招摇那么高调,那么随随便便地讽刺不如自己的人。莫扎特情商不高,他的财商更低,不然以他的才气不说是万贯家财,也应过得富裕舒适,然而由于他不善理财,死之前过得异常凄惨,他日以继夜地创作《安魂曲》以致于病死累死,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挣点生活费。可见,上帝给了一个人绝世的天才也并非给了他一切。
萨列里也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天才毕竟是少之又少的,庸才才是大多数,不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对手,而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偶像,默默欣赏或者默默学习也许才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快乐。萨列里害死了莫扎特并没有得到快乐,反而得了精神分裂,一生饱受痛苦煎熬。时光流逝,曾经显赫一时的萨列里渐渐被人遗忘,而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
当庸才遭遇天才,本可以不是一场悲剧,只要我们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学会容忍学会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