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自杀越来越趋于平常,一起自杀事件的杀伤力大概相当于某一天你在路上摔了一交——当时有点痛,但很快就会忘记。当然,那仅限于自杀者是远离我们的人群,一旦他是我们身边的人,或者是有所相关的,那种悲痛抑或震惊会成倍增加。
笔者曾多数撰文描述“大学生自杀”,有慷慨激昂的,也有义愤填膺的,唯独没有悲痛。而这次,哪怕已经过去几天,却依然摆脱不了那种“阴影”的感觉。其实那个同学我并不认识,但怎么说也是发生在母校,我做不到无动于衷。属于他的气息在回归黄土时就早已经灰飞烟灭,但我想,和我一样还处于“阴影”之中的同学不在少数。当围观者渐渐散去,自杀者带给我们的震惊趋于平静时,也只有这一点,让我们时不时想起那个生命。我们姑且如此,那和他更为亲密的那些人又会怎样?恐怕不是用“伤心”可以形容的。
生命有时候很宝贵,但有时候它廉价得可怜,这个地球上每一天都会有生命消失。在神秘的百慕大,一架飞机一晃荡,100多条生命瞬间化为乌有,但这时我们也许会连眉头都不皱一下;在遥远撒哈拉的,每天有多少生命被吞噬在沙海之中,但我们也只会像扣问“花落知多少”般的作为谈资笑料。失去一条生命,地球照样转,木星照样写文章。
动植物也好,人类也罢,如果只是单独作为生命本身,它有权自生自灭,也丝毫不会影响到其他生命。可问题是,有多少生命能不和其他生命发生关系呢?应该是没有吧,所以生命与生命之间,总是相互作用,相互牵扯的。用马克思的话说,那叫“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抱歉,有点扯远了,何苦到现在还来翻旧案,打扰死者的安宁?当然不是为了谈马哲。我倒希望我真的可以打扰到“他”,如果那样的话,我想问他:“死去之后,你想到了什么?你是否后悔?”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许多来自“自杀未遂者”的声音,他们中大部分人是抱有后悔态度的。也就是说,自杀基本上都属于冲动行为。哪怕是之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到执行这一行动时,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或者某些导火索。作为当事人,这固然是很有真实意义的第一手信息。但是,这并非是最为真实的。毕竟作为生命之一权利,他们还没有失去。没有真正失去的时候,是不会真正感受到失去时的痛苦的。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我想知道死者的答案。
这下子似乎扯得更远了,我无奈地发现,我纯属吃饱了撑着,竟死死追着一个死人不放。说不定还会引起很多人的愤怒:“你丫的不厚道,人死了你还想怎样?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当然可以继续保持沉默,但那种无奈叫人心有不甘。
相信很多人都是无神论者,但同时也相信或者渴望有灵魂的存在,我也如此。因此,在最后,我还是要坚持我的初衷,再问(用“请求”也许更为妥当)一遍:“死去之后,你想到了什么?如果可能的话,请告诉我们,告诉那些即将自行消失的生命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