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抵家了。没有从妈子脸上读到多少表情,没有一种欢迎,也没有一种思念。我想那一刻只有血缘能够提醒我“我仍然是她的女儿”。第一次拒绝了妈想让我做的事情,有种解脱,也有种压力和痛。正因为如此,妈才会对我如此冷漠,在电话里听得出她的不耐烦与抱怨。当我说不想再跟她多讲时,电话的那头已经没有了声音。她挂电话了。躺在床上,我望着天花板,脑里一片空白。那夜,到底是失眠了。
在外面是那样歇斯底里地想着家,也想象着只有家里才有的幸福,正如我告诉HY的那样:我还是选择回家,那里有属于我的幸福。但是在电话里始终没有听到我渴望听到的一种声音:你是时候回家了。也许我有生之年都不会明白HY那种对家的依赖和思念,也不可能享受她能享受的那种家庭温馨。这种感觉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成了历史,也许这就是我不断回首过去的原因。提着行李踏进门口,看着妈的脸的那一刻,如果有足够的勇气,我会毫不犹豫地离开。沿途返回也好,流浪也好。可能,我喜欢想家的感觉,而不是在家的感觉。想着家,我才可拥有真正属于家庭的幸福。曾经跟表妹说过,好想离开这里,去大连,去哈尔滨。想离开广州,是因为憎恨其太喧哗太物质;想离开故乡,是因为爱得无可救药。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为自己而活着,追求自己的洒脱,不受别人牵制。我是这样,妈也是这样。今天妈出门的时候,我关心性地问了一下:“去哪里呢?”“告诉你有什么用,我也要开始学会独立了。和朋友去逛街。”我来不及反应,她已经离开。很冷。是的,我们做儿女的都长大了,我们有各自的世界,各自的精彩。但是,什么时候开始,独立与冷漠划上了等号?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叛逆”让她变得如此气愤?为什么在拒绝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时会觉得如此无奈和心痛?
算了。脑袋也像HY的那样开始运转不了了。不如离开几天,到外面走走。回来时,可否放下一切?《春光乍泄》里说:一个人之所以可以如此放心地外出流浪,是因为总有一个地方可以回去。
我可以有一个地方回去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