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要用多少言语来表达她的美妙,她总如静谧的月光流洒在醉人的自然景象上。如月,它的“月上柳梢头”,有的是相知的惬意与舒心;也有照于天地之间的,“太液澄虚月影宽”,好象月光还伴着轻松的风浪;更有映在人身体里的“月光如水水如天”,尽是人的切体之谈。我爱她,不只因为她此般地安详静腻,抚摩万物,乃如这月一样;也更因为她以苍翠为肤,流水为血,山坡亭楼为肉,以人文之景,伟人之度为精神之导,更以灵驭万物的人们为心为智慧的源头。她美丽而年轻,岁月的消磨却只能增添她的奇彩。她之质蕴温和深厚而宽广,她揽括东西南北,自由开放的清秀气质,胸怀的宽敞而奔放,鼓励着每一个生命体要自由地怒放:只要你敢,只要你不甘沿辙而进。她,就是我为之驻足徜徉的广外。
每天的早晨,或许不常有鸟语花香,但这里一片与生俱来的生机是不会缺少的。此处人们往来如织似网,同时聚集在着幽长辗转的小道上。不知道,沿着这路的小树,踏着平坦的路,品尝着清晨含者露水雾气的空气,该有多么地轻松和满足?想想,路由谁而铺,树由谁而栽?空气从何而来?如果没有这些,我们的眼睛、鼻子,我们的脚步怎么能如此布满色泽,散发清香,自在悠扬?我们应该满足这和美详腻的轻松。古人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其意大概于此吧。
这里没有哪一处不可欣赏,也没有哪一处不可不欣赏。不是有点“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的意味吗?然而我至爱散步在这悠哉而排的小桥一带中。她们位于教学高楼的后方,就像一条玉带,在学校中婉转而卧。桥是个美丽的缩影,凡有每有精致的美景出现。瞧,在她的身躯里,就有这么三座桥,我独曰之“红桥”、“米桥”、“茶桥”。至于因由,其实略得很,一取“大红大紫”之意;米为“八十八”,茶为“一百零八”,昔时冯友兰教授有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原指人的寿数。米,茶都是愿指这三座桥能度过悠悠长载的风雨。不过,取此三名只是我个人的趣味罢了,广外人大有其他更雅的想法。这三座桥,桥底悠悠细水,两肩茵茵绿草,酽馥花香,蓊蓊郁郁的树。个中间有名人雕像,游人桌椅,配以蓝天,白云,点点行人,确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妙。偶有花朵谢落,荡入流水,又是一番“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的佳境。虽是黄昏,也没有茅舍,断桥,卖鱼人,但我们驰骋的想象哪能局限于这简短的地域?
她的人也是极有趣味的。每每几个人合于一处,便是东南西北,甜酸咸辣,古今中外论个不停。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聚于一处,我们多是笑,把空旷的校园也填得饱满了一些。记得有一句话说:相聚产生欢笑,欢笑产生共响,共响带来回味,回味寻觅相聚。我们生活在广外的
虽然在此处也很少再能听到像小学生一样齐整的琅琅书声了,但我们在学习中长大的背后时常有一些不平凡的影子,尤其在接受教育的学校里。在这美妙的无声境界里,有一些句子是永远属于他们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谁是最伟大最可爱的人?有一位作家说,最伟大的人大都甘于默默的寂寞,寂寞即是他们最大的消磨。虽然它像尼采的“我是太阳”一样难以理解,但看看我们的老师就知道了,那是采蜜不吃蜜的蜜蜂。
我们广外的人和事是这样地年轻有为,不单纯为美丽而美丽着。她们的丽质,如花苞绽放一样的从容和自然使我深刻爱着她们的整洁与幽雅,和蔼和大度。到底是谁缔造了这美丽的南国珍珠,其间的天、地、人、物自会去述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