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影评)闲话:失魂不落魄的《赤壁》

文字:方方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7-30 点击数: 分享至:

  
  架不住记者小范的诚恳游说,今天去亚贸电影院看了首映的《赤壁》。倒不是说我不想看电影,主要这电影院太远了,而我们门前艺术馆的电影院,又好又近,所以我原准备到那里去看。

    不管怎么说,还是去看了。我是吴宇森电影的热爱者。我看的电影很少,但他的好多片子我都看过。而且还很喜欢。像《英雄本色》、《纵横四海》、《断箭》、《变脸》、《喋血双雄》、《碟中碟2》、《防弹武僧》等等,有的甚至不止看过一遍。一个导演一生能拍出这么多好看的片子,说他是个伟大的导演,真不为过。所以《赤壁》这个片子是我的必看片。

  
史上没有哪一个历史故事像赤壁之战这样深入中国人心以及渗透于中国文化。仅仅是从赤壁之战转化而来的成语和俗话,就多得不得了,它们一直活动在中国的语言和文字之中。像单骑救主;舌战群儒;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即令一个大字不识的中国人,听到这些词,也知其表达何意。

  更何况这场战争中,有无数的英雄叱咤风云,有无数的智者光芒照人,有无数的细节鲜活巧妙,有无数的场景感人至深。那种呼风唤雨的浪漫,那种针锋相对的玄机,那种明争暗斗的韬晦,那种欲合又分的权术。形形色色,林林总总,说不完道不够。即使对之熟悉得一塌糊涂,但有人提,却仍然会津津有味地议论。如若有人愿将这场情节曲折紧张、内容深奥丰富、场景阔大壮观的大型战争拍成电影,而且请了备受人喜爱和尊重的大导演出山,对于观众来说,是何等的幸事。

  但拍赤壁之战对导演来说,却也是一场挑战。因为人们对它太熟悉也太喜欢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君王、谋士、智者和英雄。尤其诸葛亮,作为中国智慧的化身,他的风度气质言谈举止是否跟我们心目中的这个人比较接近,也是对导演的极大考验。当然,你也可以无厘头一下,可以个性化一下,亦可以大胆创造一个新形象,但如果你拿出的是一部正剧,又想要名利双收,还得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欲望,光这一个人物的塑造,恐怕就足以决定一部电影的成败。所以,功成名就的导演,选择拍摄此片,无疑将面临名声的风险。

  上面是我的感慨。不多说了。下面只说电影。

  1、其实开头还真是出手不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只几个镜头就了结了,明快而干净。

  2、刘备带百姓星野逃难以及赵子龙单骑救主一节,倒也还不错。但如果能参照一下《三国演义》的书,选用其中那些精彩的细节,比方,赵云单人骑马反向而去,有人误以为赵云投降,但刘备却对赵深信不疑。之后,赵云救幼主而回,刘备掷其子于地,说这孩子几乎令他折损一员大将云云。其实只需这两个镜头,刘备的性格便出来了。刘备屡战屡败,却始终有那么多的忠臣良将追随(电影中曹操说了类似的话),正与他的对百姓的仁慈、对将帅的信任以及对兄弟的深情胜于骨肉,密不可分。而同时,中国文化的元素也跃然可见:掷子于地,这就是中国传统男人的情怀,重国轻家,重友轻子,非常有中国特色。这几个细节徜用上,一定会比现在更好。当然,不取原书细节也行,但你得创造出比之更强的细节,不然,何不选用现成的?还有,书中曾有刘备夫人投井后,赵云推土墙以掩埋,其实也非常人性化,非常可显赵云的完美性格,可惜只需电影不过一秒钟的镜头,却都没有给予。

    3、电影最失败之处之一:是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过程。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智胜武的战争。诸葛亮前往东吴当说客,这是文戏最精彩的地方,也是赤壁之战最大的亮点之一。但电影在这个部分太简单,太没智慧,太不好看。尤其舌战群儒那么好看的场景,却只让诸葛亮说了几句话。如果选有五六个斗嘴的来回,由着诸葛亮用他的机智和辩术驳斥投降派,相信会好看得多,而且也可把局势说得更透。在中国的战争中,那些说客辩士以智慧和辩术纵横捭阖,高论天下,是何等有东方之特色。可惜电影里完全不见,诸葛亮少了这个,撑住他形象的内容就少了一半。

  4、诸葛亮智激周瑜出来抗曹,原本有非常精彩的回合,电影中没有选用,而是换成以琴音试心声的过程,从电影角度看,应该还不错。虽然少了智谋的内容,却多了浪漫的成分。马马虎虎还说得过去。

  5、小乔所有的内容,都是多余。虽然人们喜欢看英雄加美人或说是喜欢看暴力加色情,但也得揉得自然、编得合理才是。就算不自然不合理,至少也巧妙一点,不让人反感。电影里关于小乔却没有提供一段可值欣赏的东西。尤其让周瑜和小乔做爱的戏,更是愚蠢到了极致。戏编得本来就不好,偏又加上演员不会演,结果就是一头也没落着,除了观众的讪笑。将小乔全部的戏拿掉,这部电影还可以加几分。但多出了她,就只能减分。

  6、孙尚香在戏中串串场,虽不算精彩,但调解一下紧张,还说得过去。当然,演孙尚香的赵薇是我小时候的偶像,我对她多少也有点偏爱,或许会因此而影响我的判断。

  7、武戏拍得非常精彩。我们不知道古人是怎么打仗的。尽管当时的现场与电影中完全不同,但拍得好看,就不追究其真实不真实了。此外,联盟一派排出如此阔大的阵式,并让所有英雄都轮番上阵打斗,对付的却只是曹军区区两千人马,合理不合理,不予追究,原因就是打得好看。阵式和招式都有非常的想象能力,宏大的场面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操纵得了的。所以我说电影只要好看,许多不真实的内容或不自然的细节都可以忽略不计。战争场面拍得精彩,使这部电影有了它最值一看的东西,不然,想说一声好,还难得找到地方。这场八卦阵,让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分增加了五十分。也因为有了它,我觉得看这场电影并不亏,它值得一看。

  8、战斗中的英雄们也拍得非常有气概。很多人对他们的形象不满,但我不这样看。如果戏编得好,外形像与不像,观众会在不介意中化解掉。对这些英雄们的外形我还是觉得可以的。但要命的是,他们的性格全都没有出彩。导演或是编剧缺少很好的细节,让他们一展自己独特性的个性。而本来,刘关张、赵云、曹操等武将,以及孔明周瑜鲁肃都是性格分明的人物。只需要把用在小乔身上的时间以及吹笛子砍掉一半时间用来拍这些细节,个个英雄都会栩栩如生。因为戏编得不好,演员自然没法演好。可惜了那些大牌名星,也可惜了投资商支付给他们的大笔的钱。

    9、最拙劣的台词,是说曹操打这场仗完全是为了小乔一句。这大概是说给洋人听的。这是他们可以接受的观点,但东方人尤其中国传统下的男人,多半不会如此。而且这也太低估了曹操意欲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看看曹操那些豪情满怀的诗词,就知一代枭雄曹操根本不是这样小家子气的人。

   10、最不出彩的两个角色:诸葛亮和周瑜(不怪演员,只怪编剧。),两个高智商的人一点没有显示出他们智力过人的地方。

   11、最失败的地方:完全没有展示古代战争中的智慧。满场的血腥打斗,使得中国文化的元素荡然无存,或者说是极其表面化。

   12、最致命的伤疼:看完了,赤壁之战却远没开始。像是吃大餐,吃完了冷盘,想吃主菜,还得等三个月。把电影分成这样的两截,不是明智之举。很有点搞笑,世界电影史就此可以写上一笔。

  
看完电影,报社自然要组织座谈。

  会上众人说到好几观点:1、电影之所以这样拍,是定位的问:是拍给谁看的。回答是拍给洋人和现今没有文化的年轻人看的;2、这样拍电影,主要是从市场考虑,电影必须赚钱。3、三国或是赤壁并不重要,主要是借壳上市,引人关注,所以胡编乱扯一通,让大家看个热闹。4、现在的电影都没有灵魂,比起前几部大片,这个强多了,与现行的文化相匹配。做足形式,不管内容。5、完全没有显示出东方文化的智慧。而这场战争最重要的胜利便是智慧的胜利。6、花八亿元拍这么个片子,真是太划不来了!——上部至少也是四亿呀。

  但我觉得,不管拍给谁看,电影要拍好,这是最重要的。其实拍出的电影要赚钱,我完全赞同。但并非赚钱的就只有差电影,好电影一样赚钱。《拯救大兵瑞恩》,应该也是大制作吧,人家表达的内涵何其有深度,过程又何其感动人,观众会随剧情笑和哭,而绝非我们看电影时,观众的笑是游离于电影之外,是对拙劣之处的嘻笑或嘲笑。国内几部大片,观看时,全都会出现这样的笑场。当然,有说导演特意留破绽,以便让人笑骂,从而引来更多的观众。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没话可说。这已经违背了电影最基本的追求。唉,花这么多钱,无论如何是可以拍得更好一点的。

  记者们最后让我们打分。我给武戏打了现场的最高分:90分;给文戏打了现场的最低分:10或20分。

  这部戏不是让你看历史——它会把历史学家气死;也不是让你看故事——因为故事编得并不精彩也不流畅;还不是让你看表演——因为所有演员都没有性格,表演大同小异;那么它是看什么呢?看打架或看打仗。看色彩或看服饰。看场面或看气派。还有,就是看明星的脸。仅此而已。

  这是吴宇森导演拍得比较差的一部电影。是一部格杀高于智慧的电影。是武将强于统帅的电影。是外壳华丽而内容苍白的电影。是一部失魂但未落魄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