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的学弟学妹们,当你们满怀着激情与梦想,迈步踏入这个美丽的百年名校时,你们是否也同时感觉到了迷茫?大学是社会的小小缩影,我们除了在这里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很多其它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又是什么?作为一个06级的师兄,我愿意做一个引路人,带领你们去了解大学这门的课程。
第一课 积极思维
首先让我们来假设一个情景,在你面前放着半杯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也许你会想:“唉,只有半杯水了。”也许你会想:“太好了,还有半杯水呢!”半杯水虽然是一样的,人的心态却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消极的思维方式,而后者则是积极的。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将导致什么样的人生,而我们更需要积极思维来导向幸福的人生。
我们从远方来到羊城广州,这里的气候条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与我们各自熟悉的家乡有极大的不同,这时候难免会产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情,体会了这种阵痛之后,前面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逆来顺受或者愤世嫉俗的消极道路,一条是入乡随俗进而改善周围环境的积极道路。第一条路虽然简单易行,但却使我们陷入悲观主义深渊,自以为痛苦得不可自拔,在旁人看来,不过是庸人自扰而已;第二条路则充满艰难险阻,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是痛苦的,但痛苦之后,我们收获的是“高峰体验”,就像我们考完了高考最后一门时的狂喜,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激昂,会使我们对生活更加向往。
第二课 我的舞台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不愿意活的像一个问号,东张西望找不到自己的跑道。” 朋友,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一定要忠实于自己的本性。”第二堂课,就是把我们心中的这个问号变成一个感叹号,用四年甚至五年的时间,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毕业时不再迷茫,而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认识你自己”的历程是漫长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广外大为我们提供很多尝试的机会,团委、学生会、社团、志愿者、兼职……我们在这些工作中全方位地锻炼自己的能力,甚至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比如有的同学在新闻社做编辑,毕业后成了一名记者;有的同学在学生会做干部,毕业后成为一名公务员……所以,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尝试了解自己的机会,更不能抱着“少做少错,多做多错”的哲学而裹起小脚,止步不前。大学生不怕失败,因为我们还有广外大这个更大的保护伞。
第三课 怀疑精神
第三堂课,就是认识我们自己的权利:怀疑。高中的时候,我们将教材的每一句话视为“金科玉律”,甚至达到偶像崇拜的程度,现在该是我们将这些偶像打倒的时候了。我还记得大一的时候旁听了《西方经济学》,那本书罗列了很多经济学大师的观点,这些观点彼此对立,让人无所适从,更要命的是,教材的编撰者也没有告诉我们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后来我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问题是暧昧不清、对错不分的,它们需要人类永无止境地探索。
大学教育就是把真理的判断权交还给我们,让我们带着怀疑的精神去思考,也许经过了苦苦的探索,我们还是无法牢牢抓住真理,但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过滤后选择的答案,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坚持下去,而不需要人云亦云。
模仿的时代已经过去,这是一个人人谈论创新的时代。我们听讲、阅读,不是被动地去聆听作者的声音,然后准确地复述出来,而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与作者对话,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的头脑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刻着从胎教到高中教育的痕迹,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消除心中固有的理念甚至是偏见,压抑偏见往往是压抑创新的开始,而坚持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书呆子的学习方式。
第四课 享受过程
我们的头脑常常被一种惯性思维所支配,叫做结果导向:旅游时直奔目的地,然后在那里摆个pose照个相,忘记了沿途的风景;学习时紧盯最后成绩单的分数,为分数而喜怒哀乐,忘记了学习的乐趣;看世界杯时只关心鹿死谁手,哪个队进了几个球,忘记了两队精彩的攻防……
结果导向的思维定势,把我们引入了歧途,于是我们每天筋疲力尽,快乐成为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
要得到快乐其实很容易,只要你懂得享受过程。古希腊悲剧中有一个人叫西西弗斯,他被众神惩罚,把石头推到山顶,石头因重量又滚下山去,虽然他明知永远也无法完成任务,却也乐此不疲,周而复始地推动巨石……西方以悲剧为最高艺术,悲剧精神体现着他们对过程的执著;中国则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要,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结果常常不在我们的遥控器里,把赌注全部押在结果上,只有一半的胜率;过程却是我们可以抓住的,我们积极地“谋事”,即使结果不如意,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乐趣,甚至有时候歪打正着,出现另一种惊喜,请相信,天道酬勤,老天爷不会亏待那些留连于努力拼搏而忘返的人。
第五课 服务意识
成功人士总有一些良好的习惯,而服务意识就是其中一种。在一些高级饭店里,服务员没等顾客招手就来到顾客身边,这是服务意识;在医院里,外科医生看到病人伤心欲绝,担负起心理咨询师的重任,这是服务意识;在排球场上,当一个队员击球出界,另一个同学赶忙过去捡球,这也是服务意识。
服务并不是商业上的专有名词,它仅仅是一些细节而已,是一些“分外的事”,它要求我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牢笼,不斤斤计较,而是把目光放在周围人的身上,关注他们的需要,在服务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
广外大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培养服务意识、锻炼服务能力的机会,参加各类社团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参加绿色环保协会,投身环保;参加志愿者协会社,奉献爱心;也比如参加三下乡,服务边远贫苦大众……另外,可以积极参加各级学生会、团委、班干部的工作,做一个好的学生公仆;从事家教、兼职,更快地融入社会,了解社会需求……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别人的需求并给予满足,这就是服务意识。我们能够感受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这种无形的产品将越来越升值,而拥有服务意识的人,将会在未来世界里找到更大的舞台。
第六课 圆桌修养
条条大路通罗马,所有的学科,无论是艺术、语言、经贸还是科学,最终都会通往同一归路—— metaphysics,形而上学,即研究这个世界上所有最基础、最根本问题的学科,比如,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科学能否达到必然真理,还是永远只能是或然真理;人是因信仰而理解还是因理解而信仰……上面这些命题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否,人类只能永恒地探索,却永远也得不到完美的答案。
我们平常说的对与错、输和赢,这些评判标准依靠的是双方之前订立的游戏规则,比方说打排球,后排队员就不能越过3米线扣球。但生活中,我们与其他人常常有着不同的世界观,有时候无法遵循同样的规则,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宽容,因为所有人的观点追溯到最后都是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点上,我的观点并不比你的观点高明,没有必要“以五十步笑百步”。
圆桌是平等的象征、也是和谐美的象征。在大学里,我们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相处,有时会感觉到“文明的冲突”,这时候不必陷入无谓的争吵,而是大家围着一张圆桌,心平气和的讨论,制定一套双赢的方案。
第七课 倾听艺术
西方人常常喜欢用这个比喻,说上帝给了我们一个嘴巴和两个耳朵,只不过是想告诉我们:多听,少说。
传统教育总是告诉我们如何去说,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去听,其实,倾听也是一门重要的人际沟通艺术。朋友遇到烦心事,需要找个人聊聊,这时候我们常常犯了一个错误,急急忙忙为朋友出谋划策,反客为主,把朋友当成自己的听众。其实,有时候朋友并不需要你帮他解决问题,他要的只是一种被理解的满足。这时候你应该放下手头的事情,把私心杂念去掉,坐下来静静地倾听对方的诉说,用你无声的行动告诉他:“我支持你!”
在管理学上,倾听能力也是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一个开明的领导者心中有计,却常常倾听部属的意见,因为他知道,如果他直接给出自己的答案,那么所有部属将不再动脑筋,养成等待上司命令的习惯,他自己也成为独裁者;另外,“兼听则明,倔信则暗”,如果他不倾听,一旦部属的主意更好,他就失去了一个改善公司的机会。
倾听,是对人的尊重与支持,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时候这种力量大得无法估量。
第八课 学习成功
太多人想要成功,而成功需要学习,因此,这个世界又多了一门学科:成功学。成功学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抽象,它深入浅出,用故事、人物事迹来告诉我们某些成功的道理,比如调整心态、注重细节、讲求方法等等。当我们看专业课的书看累时,不妨拿上一本成功学书,或者听一集成功学讲座,也许某一瞬间,我们因一个理念而顿悟,从此改变自己不良的习惯,走向成功的大道。
学习成功,还要向成功者学习。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他们如此鹤立鸡群,与众不同,与他们为伍,我们总能感受到压力,甚至是一种自卑感,但这种压力正是促使我们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动力;另外,图书馆里的伟人传记也能给我们榜样的力量,我常常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翻翻伟人传记,发现原来自己遇到的困难与伟人曾经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值一提,而书中的主人公都能度过那么大的难关,我怎么能够被这么小的困难吓倒呢?我不再孤单,因为有伟人与我共患难,给我支持与力量。
上面的八堂课仅仅是一个开头,大学之道博大精深,不是我能穷尽,还需要大家继续探索,得出自己独到的结论,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面对面的交流,让我来分享你成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