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决心要在大学剩下的两年里觅遍广州人文古迹之后,我的第一站到了陈家祠。
此次已是二度重游,去年的暑假曾经慕名而来,那时的印象只是恢宏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大有走马观花之嫌。而今天,我已在更细致地品味陈家祠的岭南古典气息。
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至二十年(1894)落成,历时七年。是广东省72县陈姓宗亲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其建好以后,后座正厅及两侧厅堂的神龛里共供着陈氏历代祖先的一万多个长生禄位,每年陈姓族人在此举行隆重的春秋二祭。祠内中心建筑聚贤堂是族人祭祀天地和议事聚会之处。而两边的厅堂厢房则是供各地陈姓子弟到省城乡试提供备考的场所。因此,首进大门上朱地的匾额上赫然写着“陈氏书院”四个墨字,却是一座地道的民间祠堂。
然而,如今陈家祠里已找不到陈氏历代祖先的长生禄位,只剩下三个巨大却空空如也的朱红色神龛。眼前几十级的神龛似乎用它空荡荡的身影诉说着那场十年浩劫的血泪。文革十年,当时的有识之士为了保护陈家祠,在祠堂离开了个负责印刷毛主席语录的印刷厂,才令祠堂免于遭受大规模的破坏。但那些牌位,一万多个长生禄位却无可挽回地付之一炬。
今天的神龛前的香炉上依然燃起了三炷香,以告慰陈氏历代祖先。我放下手中的相机,在香炉前双手合十拜了三下。“入屋叫人,入庙拜神”是广东人的习俗,虽说面前并无牌位,但我想,这座花团锦簇的陈家祠就是陈氏祖先们最华丽的长生禄位。
说陈家祠花团锦簇可谓名副其实。在陈家祠全部屋顶正脊上,总共装饰有11条石湾陶窑烧制的陶瓷脊饰,总长度为159米,装饰有1100多个人物,其中聚贤堂上的脊饰长27米,高近3米,连同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以民间喜闻乐见的戏剧为题材,更以风雨无损的瑰丽色彩,架起了一座永不落幕的空中戏台。
比起祠堂里各色各样的工艺展览,比起隔着冰冷的反光玻璃的工艺品,我更愿意抬头仰望屋脊处的繁华。屋脊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态不一,举止各异,雕刻家的匠心独运仿佛赋予了它们灵动的生命,似乎不经意间就能捕捉他们举手投足的瞬间。此时的我突发奇想,在这个古祠的夜半无人时,这些人物,这些故事,会否真的上演?那八仙、麻姑、李靖、郭子仪、合和二仙、还有麒麟石狮等等的雕塑会否在不为人知的深夜里还原了生命?如此想来,还真愿意斗胆半夜潜入此地,与这些经历了百余年的生命对话。
屋脊上的雕塑除了自身演绎的故事,它们还会有怎样的诉说?从1894年清末到2008年的今天,114年历史的陈家祠说不上古老,但广东人民仍然赋予她一个美丽的称誉——“古祠流芳”。正因为陈家祠以她的瑰丽和气势磅礴,见证了清末以来中国百年多的历史。
穿越战火,走过动荡……岁月沧桑,人面桃花,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里,在政治风雨与经济大潮中,陈家祠完整地存留了下来。那屋脊上的人物似乎只是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其实它们早已把百年的历史都看在了眼里,不动声色地记录着,看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种种沧桑。
如果物真的有灵性可言,百年多的故事,百年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百年多的悲欢离合的情感积累,已足够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但它们——
那屋檐上的雕塑依旧静静地徜徉在古老幽静的陈家祠里,在静默里守候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