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评论)培根也欺骗了我们

文字:小城之春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9-15 点击数: 分享至: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在给雅虎员工做题为《爱迪生欺骗了全世界》的演讲时,他认为:世界上很多非常聪明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了错误的教育,他们养成了勤劳的恶习。很多人都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吧: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并且被这句话误导了一生。勤勤恳恳的奋斗,最终却碌碌无为。其实爱迪生是因为懒的想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所以就编了这句话来误导我们。然后他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他这个观点,最后他指出:这个世界实际上是由懒人来支撑的,世界如此的精彩都是拜懒人所赐。懒不是傻懒,如果你想少干,就要想出懒的方法。要懒出风格,懒出境界。

  按照这样的逻辑,原来培根也欺骗了我们。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还记得他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吗?自他提出这个观念以来,人们深受影响,尤其在我们国家,更是被奉为圭臬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殊不知这句话着实欺骗了我们几十年。

  说是名言,人们就记住了:知识=力量。所以一切以知识为上,上课老师教授知识,学生识记知识,理解知识;考试,就考知识点有没有记牢固。正是在“知识就是力量”的指导下,老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就以知识为主导,讲求的是理解识记,考试也是以知识为主导,于是就有了“贝多芬”,有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有些高分考出国的学生,到了外国除了懂得学习,其他什么都不懂。衣服雇人洗,或者打包寄回给父母帮忙洗,有些甚至父母专程陪读,帮他料理日常生活;叫他们做一个3分钟的演讲,吞吞吐吐,半天讲不出一句话,说的人辛苦,听的人更加难受。

  一直以来,国内学习历史的情况是:教科书只是简单的把每个朝代的大事件,关键人物罗列出来。老师堂上就为大家讲故事,学生规规矩矩坐着听,如果老师讲得精彩的话,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偶尔附之以点头微笑;如果碰到讲得平淡无奇的老师,学生就在下面或“灵魂出窍”,或者单干。考试的时候,因为崇尚“知识就是力量”,所以考的大多数是以记忆为主,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贝多芬”现象,考完后就都把知识还给老师了,把大好青春献给了无休止的背诵记忆。而在外国学生看来,这是不可理喻的。他们认为:那些历史时间人物,尽管我现在记不得,请给我一分钟,等我google一下,就可以告诉你了。

  在“知识就是力量”理念的指导下,造成了我们“以知识为上”的教育和学习方式,而这种方式再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现在社会的知识,不在是以一个点,一个面这样的形式来增长,也不是以几何式的形式增长,而是像原子弹爆炸的形式增长。近十年,人类知识总和超过了以往二千年。全世界每年出版的书籍近二十万种,更不用说报纸杂志的出版量了。现代知识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爆炸、知识共享、即时通讯、即时查询的历程。面对这样大的知识增长量,如果我们还是以以往的学习方式,以识记理解的方式学习,又怎能适应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呢?

  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不是你有多少知识,而在于你是否有检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学习的中心不应放在知识的获取上,停留在知识层面学习,要知道知识很快就会过时。知识本没有力量,懂得运用知识才能形成力量,故我们应把学习放在能力上,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能一劳永逸。

  所以培根也欺骗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