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
哭声在控诉,在对一个垂死的社会制度发起控诉!巴金笔下的无辜婢女——鸣凤,最后不得不以跳湖来殉情,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消殒,也是被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的悲剧命运,更是作者对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和它必将走向灭亡命运的揭露。
巴金在《家》里面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老太爷、觉新和觉慧。
首先是代表“腐朽生命”的高老太爷。小说对高老太爷着墨不多,却让他的淫威像幽灵似的无处不在,给高公馆笼罩上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他专横、虚伪。只要他说的,任何人都不得反抗,不得说“不”;他常常把“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挂在嘴边,却又在暮年娶了年轻漂亮的姨太太,还与妓女玩乐。他无疑是封建大家庭里的专制独裁者,是封建礼制的坚实维护者。当时年轻人许许多多的青春、爱情和生命都被这样的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蹂躏、糟蹋、摧残了。
再是代表“充实生命”的觉慧。他是小说里最朝气蓬勃,富有青春活力的青年。他是高家的叛逆者,一个大胆幼稚的叛徒。他总是对这个家出言不逊,他喜欢社会活动,喜欢打抱不平;他非常纯洁而又懵懂地爱上了丫环鸣凤,并信誓旦旦私定终生。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出现一抹亮色。他接受新思潮的洗礼,清醒地、坚决地站在这个“家”的对立面,勇敢地奔赴光明,走自己选择的路。
最后,是作者寄予最多同情并下了最多笔墨的觉新,他是“委顿生命”的代表,因为他体现了新旧两个时代、两种思想、两条人生道路的矛盾和斗争;他是思想上的“新青年”,却也是行动上的“大少爷”。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既看到旧家庭分崩离析的一面,又受到新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他奉行“作揖主义”,对一切公平与不公平都逆来顺受,却又向往新生活,不甘心于死心塌地做垂死阶级的孝子及帮手。他的双重人格其实反映了在新旧交替时期一部分徘徊不前的年轻人复杂的矛盾心态,作者使许多人从中照见了自己的影子,迅速抉择一条弃旧图新之路。
巴金融入了自己极大的真诚和热情描写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把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使我不禁联想到当代的潮汕地区的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
潮汕人精明能干,他们在当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之下越来越多地走出了潮汕地区。越早走出去的人们,越能够更好地与当代文明融合在一起,但对于很多仍带有浓重传统思想的人中,还是有为数众多的“大男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大男人主义,他们在家中是一家之主,女人的说话权还是被压制,贤良淑德甚至三从四德还是那么流行,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普遍存在,风水迷信也还是很受人欢迎……
高老太爷让我想起潮汕男人,而瑞钰(觉新的妻子)让我想起潮汕女人,或者换个角度说,潮汕男人让我想起高老太爷,潮汕女人让我想起瑞钰(或众多受封建礼制毒害的女人)当然,当代女人不可能像《家》里边那么受特定时代社会压制,但不可否认,很大程度上,当代潮汕男人还是继承了传统的专制思想,而当代潮汕女人,也继承了逆来顺受的“贤德”,还有一个更加传统的人群——潮汕老人,他们更是有着浓重的封建思想,诸如重男轻女、祭拜鬼神等等,其传统思想体系的保留,可谓极致。
然而,时代的车轮在不断前进,人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中国也已经渐渐摆脱愚昧,愈加崇尚科学,注重人的自由发展。在时代的冲刷之下,“高老太爷”们必定会被淘汰,“觉新”们必定会勇敢地做出抉择,而“觉慧”们也必定会越来越多,并且越走越远。相信小小的潮汕地区要与当代文明接轨绝不是难事,也相信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