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评论)《赤壁》的口音问题及其它

文字:比较文学08研 王坚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12-09 点击数: 分享至:


    久不看中国电影,尤其是热门电影。这次看《赤壁》,也是隔了很久才去的。讨论一个前热门电影,不会再有新闻效应,但是我还是想说上几句。


   《赤壁》有一场戏,是著名的舌战群儒。诸葛亮先生风尘仆仆去江东说服孙权,让他和刘备合作。这时主张不合作的江东文人集团企图给诸葛先生一个下马威,但是反被诸葛先生驳得灰头土脸。我不怀疑电影很想表现诸葛先生的聪明睿智和伶牙俐齿,但是它确实也没去把这场舌战拍出什么精彩来。原因之一是诸葛先生的主要谈话对象,在电影中已经改成了孙权。孙权先生犹豫不决,诸葛先生劝他说:我知道你是个韬光养晦的人,宝剑深藏已久,总该出鞘了吧!孙权先生听罢亲切地抚摸着诸葛先生的肩,并且生气地对投降的文人们说:不要再说了,这些话我已经听过很多遍了!这表明,孙权先生毕竟是个识货的英明之主。——到这儿戏也复述完毕。从这个复述中你不可能找出电影的任何毛病,但是这是距离产生的好处,因为你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听我讲电影。我在看电影时听到的是诸葛先生以文学青年的口吻稚声嫩气说“宝剑深藏已久,总该出鞘了吧”,孙权先生以城市愤怒青年的腔调奶声奶气地答以“不要再说了”。——顺便还要交代一句,扮演这两位先生的,是两位明星先生——这时,我想,这是极具喜剧效果的。


    从一个严肃片子的严肃片段中听出喜剧效果,并非出于我的本意,肯定也不是影片工作者们的本意。然而它确实发生了,而且就在我自己身上。当然,我这样想也有理由,不是空穴来风。那就是,除铁杆追星族外,大概没有人会说,演戏时扮演诸葛先生的那位先生不该发诸葛先生的声音或者最少是像诸葛先生声音那样的声音,而应该发他本人在不演诸葛先生时与诸葛先生相去甚远的声音。孙权先生也一样。《赤壁》中扮演他们的两位明星先生偏偏不信邪,把文学青年的口吻加给诸葛先生,把城市愤怒青年的腔调塞给孙权先生。众所周知,诸葛先生不是文学青年,孙权先生也不是城市愤怒青年,文学青年和城市愤怒青年的口腔可能只是那两位明星先生分别的专利。于是,就有了喜剧效果。


    一篇叫做《会说话的猪》的匈牙利小说讲到,有一群国营农场的种猪,聚在一起发牢骚。原来它们总是被迫对着一个被叫做“母猪架子”的人造母猪传宗接代。该“母猪架子”在开始时还有几分像真母猪,用了十几年,早已磨得光秃秃的,一看即知有假。但种猪们还是要天天挺着大肚子往她身上跳,于是难免口出怨言。它们抱怨:哪怕在“母猪架子”背上粘几撮毛,使之有几分逼真,给我们点气氛也好啊!但是没有,所以只好发牢骚。我想,扮演诸葛先生和孙权先生的两位明星先生,不愿用诸葛先生和孙权先生的口气来讲诸葛先生和孙权先生的话,这诚然不便强求,但是,作为观众,就像饭馆的食客一样,我也有权提意见:哪怕是有几分像,给我们点气氛也好啊!你不能拿我们是国营农场的种猪啊!


    看了那么多的华语电影,我也并非完全没有摸出一点门道。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明星先生腕儿够粗,导演先生为你量身制作电影,不太考虑你对不对电影里的角色;只有你不是明星先生,腕儿也不够粗,导演才要你为电影量体裁衣,对上角色。——当然也不全是这样,但和臭名昭著的好莱坞相比,此现象相当严重。


    不管怎么说,这就是我不大看中国电影,尤其是热门电影的原因。天知道,没有大牌明星先生,热门电影凭什么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