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随笔)铅华背后

文字:何蔼琨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1-15 点击数: 分享至:


【跨年随想】

    元旦浓浓的节日气氛戛然而止,可是心情却久违的平静。
    最孤独的感觉总会产生在最热闹的中央。看到有同学网络上写到:节日,只是让幸福的人更幸福,让孤独的人更孤独。
    是这样的么?幸福与孤独只是相对的,而心中潜意识选择的参照物又是怎样被我们潜意识地选中呢?为什么,迷失着,却潜意识地不断地告诉着自己这就是要走的路?

     一个个昏黄灯光下被拉长的的影子,一张张镜头之下摇晃的人与景,相互交融着。我没有觉得冷,我觉得我纯粹随着人群前进的方向,毫无目的地走着。最后一年倒数,我让自己的情绪尽量地高涨起来,蹦蹦跳跳或者哈哈大笑。我不知道为什么。思绪总游离着。
    这是2009年的最后一刻钟,游离着的我。
   

    而节日庆祝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的背景色?我看到很多很多的人,忙忙碌碌的许多人,许多的欢笑,许多的彩灯,许多的拥抱,许多的奔跑。可仿佛也容不下一刻的忧伤,和一刻抽身置外的思考。
    这是一个快速的时代。是最好,也是最坏。

 

【回溯七夕】

     我回想起半年前的七夕。

     那一天,人比较无聊,鉴于一早就收到两条祝我七夕快乐的短信,而事实上明天才是七夕,突然感慨:“七夕为了什么快乐?”
     对各种节日的重视与联想,是从大学才开始的。以前在中学天天三点一线、连洗澡的时间都争分夺秒的日子,对一些放假不多甚至是不放假的中国传统节日几乎是没有感觉的,特别是七夕。因为文化的各种交流与渗透,以前会更加关注西方2月14日情人节。
  学者们、文化保护者们、爱国人士纷纷举起挽救中国传统节日的大旗,人们的目光纷纷开始留意更多的节日,在各种传媒的影响下被“重温”了昔日的绚丽节日。重温,重新对节日的庆祝加温。对真正的内涵却未必。
     然而,庆祝的是什么呢?
     情侣们庆祝一年的情人节无端端地多了好几个?
     而我,的确上了大学对于这个带着浓厚神话和传奇色彩的节日萌生了更多美丽的遐想,牵强地会在大学的每一个七夕节赋予自己牵强的重视或者所谓的意义。事实上我却真正理解不多。但现在又有多少人会真正知晓七夕节的来历,有多少人会真正理解七夕节的美丽?

     其实七夕节,用现代的眼光看,本是很隐约与纯美的一个传统节日,顶多就是古时的少女们会很高调地打扮得很漂亮,然后祈祷。而七夕真正的内涵却大大比现在简单的一个情人节要饱满得多。
    一些预先写好的短信,取代了古时候文人雅士的吟诗概叹;
    一些琳琅满目的礼品,取代了古时候少女少妇的巧手编织;
    一些隆重的物质庆祝,取代了古时候思念满天的浪漫情怀;
    ……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会被取代。也许,心情的变迁与冷却,对节日的一种冷思考,也是其中的一种改变。

  我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也许是大三的那节中国文化的选修课让我接触到经济角度之外的观点,让我渐渐尝试用一种带有历史的眼光、文化传承的眼光去看待一些事情。其实“主义”一词也只是对不同于某一类声音的一个加冠。作为一个被西方经济学洗过脑的却对中国文化带着尚且肤浅的热爱的人,面对这些文化的交际与心情的交集,也只能一笑而过罢了。
  其实,我们也是时代的产物。任何的语调和语句,都带有浓重的当今时代的思维。其实最终还是归根于生产力的发展。这又是不可避免的。

  我想起的是前阵子在网上搜着某个地方的旅游景点介绍时看到的一句话:
  “当贩售回忆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好像存在于社会的任何我们能想到的东西,总可以跟经济扯上关系,就算扯不上关系我们却可以说“市场失灵”。但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回归,单靠商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升温,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呢?

 

【大众文化】

  若要真正探究大众文化是什么,或者可以成为一门可深入挖掘与研究的课题。
  作为大众的一个个体,每天被这样一种“流行”的文化熏染着,你也许会忘记,其实你也是在共同推动着某种文化的扩散。但是却有没有想过在现在社会急剧多元化的今天,你绝对有权利去选择,迎合或者远离,而是什么理由让我们甘愿沉浸其中?

  比如现在的流行歌曲。大片大片泛滥的情歌。或撕心裂肺或哀怨悠长,或温馨甜蜜或若即若离。K房的排行榜总是那些“经典”的情歌高居不下,换来换去,终究是泛滥的感情。

  我问一位中大的在读社会学的朋友,探讨着这个情歌满溢的年代代表着什么。

  她说,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说明歌曲的社会学功能,或者是宣传教育功能正在减弱,而私人化的功能在增强,特别是消费主义的逐渐兴起,或者是大众文化的深入。

  又回到了大众文化。歌曲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情歌越来越多,是迎合大众的私密或者说是娱乐消费。可是当娱乐导向性成为了主流的价值取向,进而演变成为大众媒体节目选取的评判标准之一,我们的生活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娱乐选择。

  当2009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渐变成为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之时,而据我所知,在中国的电影产业却出现井喷式的繁荣。这背后展现的是大众对生活的一种选择,对某一种文化的加深。

  而2009年9月政府公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仿佛应运而生。文件强调着,“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如此从体制上规范和发展文化产业,体现的是一种执政的高度和广度。可是政策的传导过程当中,大众是否又能理解这真正的初衷?

  只是文化产业的振兴,是要繁荣经济,还是应该要繁荣文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