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少时起就非常喜爱冰心先生的散文,小学五年级便常常捧着《冰心散文》如痴如醉地品读,我不敢说那时的我就能完全读懂文中的深意,但是当时的我却着实被文中的世界,文中流露的情感深深地吸引。如今上了大学,《冰心散文》依旧是我枕边的爱书,远离家乡的夜里,常常是抱着她微笑入梦。
在我的心里,冰心就如一朵莲花。但是她不是冰山雪莲,雪莲远离人间,难免孤芳自赏;她也不是映霞红莲,红莲浓妆艳抹,难免流于俗尘;她更不是睡莲,随波起伏,难免朝气不足。她是白莲,清新脱俗,却不自命清高;美丽高贵,却无需搽脂抹粉;身处凡世,却毅然挺立!
细品冰心《非完全则宁无》三文,体会她如莲般的超然气质。
记得第一次品读《非完全则宁无》时,我还只是一名小学生,当时的我只觉得作者是位生活的有心人,能将一句六个字的话拆成无穷尽的部分细细解读,单单一个“宁”字就能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无尽的感慨。
再次读《非完全则宁无》时,我已经是名中学生了,随着知识的积累,我渐渐体会了冰心字里行间的深意,不禁感慨作者真是一名完美主义者。先不说这句话本身就包含的完美蕴意,单单就文章本身而言,冰心对这几个字反复斟酌、层层剖析、步步深入、连作三篇,这种精神就足以体现作者不达完美誓不罢休的完美主义情怀。
已经记不清今天是我第几次品读《非完全则宁无》了,读罢此文,静闭双眼,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冰心就在我的眼前。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北京四合院,坐落在那个年代北京随处可见的胡同里,院里有一棵百年的老榕树,北京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老榕树上,被一树的榕叶碎成一米米,散落在小院里。冰心就倚着窗台,望着时而闯进这小院的麻雀,心里,思索着的却尽是“完全”的标准和“无”的界说。
冰心书写《非完全则宁无》时和此时的我一般大,也是二十出头的美丽花季。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冰心,就如屹立于乱世的一朵白莲。她不与腐败的风气同流合污,而是独守心中的一片净土,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寻求与恶势力战斗的利器。她用“非完全则宁无”的精神鼓舞着与她一样的有志青年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完美!而我们,处在当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能否也坚守住宁静?坚守住真理?是社会向我们提出的大命题。
《非完全则宁无》共有三篇,细细品读,可发现其中蕴含着冰心一次次理解的加深和思想的飞跃。
在《非完全则宁无(一)》中,冰心似乎对“宁”字情有独钟,她觉得“宁”字“表现出去取之间,有无限的徘徊,无限的思索。然而又至终抛弃一切,牺牲一切,来趋就‘完全’等候‘完全’”。而在她的眼里“非完全则宁无”是“严冷”是“温柔”,“可以激起青年人的决心,唤起青年人的觉悟”。
在《非完全则宁无(二)》里,冰心为“非完全则宁无”平反。她说“这语意实在不是争气斗胜,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同时,她又认为,这话“有时近于矫情,然而矫情的确是一种学问,也更须有一份勇气。”然而,行文至此,冰心也渐渐糊涂了,正如她自己说的“推究一个问题,真不容易呵!只有刚一着想时是清晰的,再一想,就越来越模糊了”。在疑惑中,《非完全则宁无(二)》结束了,但这注定冰心对“非完全则宁无”的探究还没有完结。
果然,时过四天,冰心就书写了《非完全则宁无(三)》。在文中,她探讨了“完全”的标准和“无”的界说,然而她也强调“今天有今天的‘完全’,明日有明日的‘完全’”,“今日所认为‘完全’的就是‘完全’”“‘完全’不要从第一越到第九十九,从今日越到万古千秋,只要一步一步进”。这些道出了“非完全则宁无”的真谛——进取不休。
掩卷长思,我自己也对“非完全则宁无”有了新的理解。我认为“非完全则宁无”表达的深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它不是要我们遇事无法解决就干脆不干,掉头不顾,远走高飞。这样的“非完全则宁无”就是一个点,是不正确的理解。真正的“非完全则宁无”是一条追求不舍的线,心中怀抱着立志完美的信念,一步一步地向完美靠近,正因为这样的追求才使事情越干越好,离完美越来越近。所以“非完全则宁无”描述的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信念!
身处当代,万物欣欣向荣,然而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处在这样一个纷纷扰扰的世界,我希望自己也能化身一株白莲,如冰心一般独守一方净土,以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探究真理,解读人生,任庭前花开花落,随天边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