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散文)吝啬的天赋——读纳博科夫《天赋》

文字:米兰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5-09 点击数: 分享至:


  纳博科夫的《天赋》与他的成名之作《洛丽塔》是很不一样的,无论叙事风格、思想感情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活动的变化。当然,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作家独特的个人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一种自我身份的表达。然而,我认为,相同并不一定是好事。在某一种程度上说,相同就等于滞留不前。风格不是固定的,它是随着作者的阅历而变化的。如果对于每一位作者来说,他的每一本书能够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与意想不到的惊讶,那可真是作者的天赋。天赋,正如这本小说的题目。我猜测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的题目起为“天赋”。也许暗含着作者某些内在的感情,对所谓天赋的迷惘、疑惑,或许又是一种公然的挑衅——对天赋的挑衅。因为我们知道,纳博科夫是被称为用天赋写作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天才作家之一。其实,在作家未成名之前,天赋这个东西简直是一种扯淡。当你做一件事,做了,而且做得很成功,那么人家会说你很有天赋——至少有做这件事的天赋。而另一方面,当你做一件事,做得不怎样,甚至屡屡受挫,那么是不是意味没有天赋呢?
  对于天赋这个东西,也许谁也不能很自信地认为自己具有做某某的天赋。纳博科夫写《天赋》其实是对天赋的一种探寻。他没有说我具有写作的天赋。他的天赋不需标榜,他的天赋已不知不觉地透过文字以及文字里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展露在读者的面前了。在这种程度上说,纳博科夫是幸运的。一直以来,天赋是吝啬的,而在纳博科夫这里,他的作品往往能够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汪洋恣肆而能“行于当行,而止于当止”。他似乎根本不必担忧江郎才尽。他仿佛一直被天赋宠幸着。
  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既然纳博科夫具有写作的天赋,那他为什么还要通过写作这本《天赋》来表达自己对某些似知未知的事物的迷惘与探寻?所谓的天赋不过都是人们给作者强扣的帽子。有些则名副其实,更多的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真正的作家不会自说自己具有天赋,因为他们自己也不能确定。正如萨特说过的“存在是虚无的”,在他们看来,天赋是一件不可捉摸的东西,像雾像雨又像风,行踪飘忽不定。有时它倏然而至,有时却杳无踪迹。
  玛格丽特·杜拉斯从十几岁开始写作,一生笔耕不辍,而使她真正成名的是她七十岁时的《情人》。今天,我们在各种评论或者有关杜拉斯的简介等,常常会看到这么一句:玛格丽塔·杜拉斯,极具文学天赋的法国女作家。假如,我们来做个假如,假如杜拉斯没有《情人》,没有《广岛之恋》,她很可能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写作者。还有另外一位世界性的作家,普鲁斯特。提到意识流,他是不可或缺的。他是意识流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为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发展基础。然而,现在被称为大作的《追忆似水年华》当初在付印的时候就颇受挫折,无出版商愿意出版。这种遭遇也曾出现在纳博科夫的身上,他的《洛丽塔》也是几经周折才能出版的。起初被嘲讽、诽谤、攻击,然后才渐渐为大众接受,后来就由接受升华为推崇。正如一篇博文,被接受,然后被加精。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一个老掉牙的道理:是金子,总要发亮的。换而言之,人们不会忘记有天赋的作家的。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金子不一定全能发亮的。天赋也会被误解,会被时间抛弃。尼采很有天赋,对不对?然而,当天赋超过了人承受与理解的限度,它就会变成疯狂。在那个时代,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式的语言被认作疯子的言论。天赋是消纵即逝的。所谓的神童,曾经有着让人称赞不已的“天赋”,长大了很多还不是泛泛之辈。即使很有天赋的作家,我相信他也会有过“江郎才尽”的忧虑与恐惧。天赋不是一个用以提升自己的固定的优势,正如一个人的容貌,美丽的容貌不会始终是一个人满足自我的一成不变的筹码。它会变化的。它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张爱玲说过,身体优美,以身体悦人;思想优美,以思想悦人。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要阐述身体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只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我们深一层或者外延一点的思考。
  天赋是吝啬的。它不是唾手可得的。然而,天赋真的决定一切么?我相信,除了天赋之外,我们还有其他的。对于天赋,我们不必耿耿于怀。我们无需过多在意自己究竟会不会得到天赋的宠幸。正如你要做一件事,没有人会因为你没做过或者做得不好而劝你不要做。一个人从呱呱落地那一刻起,除了会哭以外,什么也不会。那么,他的父母会因为他什么也不会而不教他说话、吃饭、走路么?其实,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是,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尽管去做了,不必在乎那么多。我们不能猜透虚幻的事物,但可以驾驭实在的当下。虽然天赋是吝啬的,但我们的行动可以变得很慷慨。当然,如果在做的过程中,有了意料之外的惊喜与收获,那自然是好事。
  纳博科夫描述小说人物费奥多尔为写出像《天赋》本身一样的书而奋斗的过程。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作者的反映呢?虽说,我们不能把小说完全当成是作家的缩影,但是里面蕴含的情感确是真实的、感人的。对于一些不可捉摸的难题,对于一些逝去的过往,或惆怅、或迷惘、或失落,我们都可以深深体会到。对于情感领悟,我相信,我们有同样出色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