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杂文)关于文学

文字:村庄地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6-12 点击数: 分享至:

   
  “文学”这个词语,对一个文学写作者来说并不陌生。正正经经把它写下来,我却无法中规中矩地表达它的涵义。生活大抵就是这样,很多东西你做了,却未必会去深究,也很难去深究;你做了,你一直在做,是因为快乐,是因为幸福,是因为生活。
  文学于我,那只是个单薄的名称或指向,单薄的生活趣味。我一直在做,只是在做自己的文学。但是,在社会共同话语圈里,还存在着他人或一系列他者引领的文学。说实话,这样的文学因着不由自己掌控而又高深莫测,我实在不想理会,更无心理会。文学小到个人,我觉得再谈它的伟大,其作用和意义并不鲜明。
  
从文学本身来说,文学是要有大关怀的。文学既具有美学的功能,又具有教化的作用,甚至肩负着匡扶和构建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指向的神圣任务。但说到底,这一切也许都应该交付给社会的文学,而无法依靠个人的文学。在我的文学观里,社会的文学我谓之为大文学理论,个人的文学我谓之为小文学理念。大文学理论既要教人如何做好学问,更要教人如何更好地教人做学问、做人;小文学理念大可只管把自己管好、教好。而且,不管多大的大文学理论者,把学问做久了,总会对文学产生不可抗拒的感情,渐渐就把学问做到了“家里”,渐渐形成了微弱的或者强大的小文学理念。所以,大文学理论里面其实也包含着微小的我,及他者的自我。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文学理论其实可以分解为无数的小文学理念。所谓社会的文学,其实也变成了小文学理念的流向问题。
  
那么,当今社会,“文学”这条长河流向了哪里?这个问题自不是我可以回答的,但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如果你有上文学网站的习惯,也许你就会发现昔日以短篇文学为主的纯文学网站,都悄悄地、不自觉地转向了经营以言情、穿越、灵幻等题材为主的付费长篇小说,例如“榕树下”,例如“红袖添香”。而中国现在排名前十的文学网站,十有八九都充斥着一股酸溜溜、冷冰冰的味道,例如“起点”,例如“晋江”。这样一想,其实也就很好明白为什么王小波先生说写严肃文学是一个减熵的过程。
  
当然,网络文学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因由媒介和载体的不同肯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盛大文学把“榕树下”、“红袖添香”、“起点”等收归帐下,无非也是为了一日三餐。“文学”是什么?这本不该是一个经济人考虑和关注的问题。
  
前不久我看了一本国家级的文学刊物,精美的封底推介了一本新书。书名是什么我没敢看,我看到书的封面上印了十几个著名作家、文学家的名字,显然是联名推荐。这些人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学者、诗人、散文家、小说家,五花八门的“家”都来了七七八八,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了也都有了。我当时心底就凉了起来,慌得很,算头一回见了世面。
  
相信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曾经遇到过。一本书林林总总供奉了几个到十几个不等五颜六色的名人,我多少会觉得有点悲哀和无奈。我除了要佩服作者写出这样一部使不同领域的“大家”都折服的作品之外,我还要恭贺这些“大家”都因了这部作品被“和谐”了,被“入流”了。
  
由此想开,我想起了匆匆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文学这条长河中曾经出现了赤裸裸的“身体写作”事件、“美女写作”运动、“美男写作”狂潮。这一系列他者引导的文学浪潮使庞大的社会群体看到了另一个充满诱惑、性压抑抑或遗忘时光的微型社会。和这个社会里面的人谈文学,无异于和妓女谈贞洁;当然,这一群人,也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地构建自我的小文学理念,去捍卫内心的尊严,捍卫领地的纯净,洁白和明朗。
  
不管时代何往,在文学这条如此辽阔的河流中,总遍布暗藏着密如繁星的河系,有些人并不被接纳,有些人也不期待被接纳;有些人被更广阔的人群接纳,有些人轻易地就被人遗弃。
  
如果真要谈文学,文学可以神圣得如伟大的人生,当然也可以卑贱得如一堆粪土;大文学理论可以让你看清世界,那你不妨用自我的小文学理念修正自己的视野。
  
而至于究竟什么是文学,当我们谈起时,时光就已经老了,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