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条未知的通往未来的路,有时平坦,有时却坎坷。虽知路途充满着不确定,偶然或频繁的曲折还是会让人措手不及,甚至让人陷入苦痛的沼泽中。有些人在陷入其中之后,没有选择乐观地解决问题,而不停地抱怨、消沉、封闭,终会给自己的心灵加上了枷锁。在这自己有意或无意打造的心的囚牢里,人会拒绝阳光的射入,也躲开春风的吹拂。
要解除心灵的监禁,就要学会给自己的内心以力量,使心灵重获阳光。这种重要的力量,是希望。遇到困难特别是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时,该如何是好?我们应该记住,无论遇到何等的挫折,都要牢牢握住希望。一旦人对现实不抱希望,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更会滋生一种漠然的态度,认为生活本是无望,把不公当作自然。相反,对生活抱着希望的坚定态度,会让人积极地付诸行动,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甚至把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也变成了现实。有了希望就一切皆有可能。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安迪的故事就是一个希望创造奇迹的故事。含冤入狱十九年的银行家安迪,用十九年的时间暗自挖掘了一条隧道,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越狱成功。在安迪来到肖申克这座监狱之前,几乎人人都认同这里不符合常态的体制和生活方式——尽管有一些人一开始可能反抗过怀疑过。而安迪,在经历了许多磨难和看清真相之后,始终心怀希望和对自由的憧憬,十九年的坚持,让他终于得到了肉体的解放和心灵的救赎。
正因为有了希望,安迪才不会被歪曲的肖申克世界和已经失去希望的狱友同化;有了希望,安迪才能十九年如一日地坚持着;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锤子才可以救赎生命和自由;有了希望,安迪才能在残酷的监狱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乐趣;有了希望,肖申克的监狱中才出现了安迪引导下的狱友第一次露出笑容的场景,因为希望的种子开始在他们心中发芽。
影片中的安迪完成了自我救赎,也使其他人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救赎。那么,当我们面对现实的种种挫折与困难时,又有谁来做我们的救世主呢?——不是等待生活中的某个“安迪”,而是我们自己!
这方面,前人已经给我们作出了非常好的示范,如贝多芬。贝多芬在音乐事业的中途,逐渐出现了听力的下降,直至最后完全失聪。面对人生的厄运,贝多芬选择了心怀希望之光,选择了“扼住命运的喉咙”,在苦难中学会了坚强,用勇敢和努力冲破了牢笼,不仅作出了伟大的曲目,更加完成了自我心灵的救赎,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伟大之处。在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我们听到了贝多芬发出的感叹:“人啊,你当自助!”。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相似之语,“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都接收”。 自助者,天助之。选择绝望还是选择救赎,一切决定于我们的心。
面对困境时,人应勇敢地面对问题,学会自立自强,坚定希望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走出心灵的牢笼,完成心灵的自我救赎。人们特别是伟大之人心灵的自我救赎,不仅成就了许多辉煌的成果,还让芸芸众生看到了生命在患难时表现出的伟大与坚强,这给予当下人及后来者以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这动力如甘泉般,浇灌出人生的智慧之花,让你我他前进路途上收获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