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散文)释“命”

文字:独乐乐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3-20 点击数: 分享至:
  
  中国人常把“这都是命”挂在嘴边,对于命定的事是置信不疑、顶礼膜拜的,中国人多是宿命论者。虽常常“天不遂人愿”,但也不“怨天尤人”,不恼怒,不怨恨,不悲恸,只是长叹一声,感慨天命如此。哀而不伤,因为在强大而神秘的命理面前,人的挣扎徒劳无益,不如敬畏,从此安命、顺命、认命。命,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必然归宿。
  不过近来读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他再三强调“命是偶然性”,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几天来,命、偶然与必然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他说人应该从种种偶然中去“建立”必然,这就是“立命”。“安身立命”也即在万千变化无限可能的偶然之中抓住一条属于自己的轨迹。“五十而知天命”,如此说来人到五十才能认识到命的偶然。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似乎就站不住脚了。三十立的是什么?不惑的又是什么?如果三十立的是志向是理想,那么已然是“立命”,二十年后才“知命”,才知道有所立的意义,中国人是不是太后知后觉了一点?
  李泽厚所言最大意义在于以偶然建必然,激发的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味地认命。这与儒家积极进取、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吻合的,因此我认同他的分析。不过,对于“命”的偶然与必然,似乎还可多做一些思考。
  唯物主义哲学观常要考虑事物的偶然与必然。偶然多了,就成了必然;必然中潜伏着偶然。例如,“若得,我幸;不得,我命”,得到的是幸运,得不到是命运,命运是充满一丝偶然的必然,但关照这样的“命中注定”,人生是何其无奈,纵使努力,结果枉然。中国人的天神是刻薄的。如果认为命是偶然的,结局是不是就会好一点?似乎也不是。如果没有神在主宰人的命运,那人将无所凭依,无所依归,远没有西方上帝给人的希望与力量,所以中国人的灵魂“更悲苦、更凄怆、更艰难、更困苦”。
  西方人对命更多的是必然性的理解,因为他们有一个人格化的神,不像中国人神之虚无缥缈。马克吐温有一个短篇the Mysterious Stranger,写到angel随意地以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人的宿命,偶然与必然都集于神一身,所以这种偶然也是必然,反正都是神主宰着。西方人有末日审判,是上天堂、在炼狱还是下地狱,三选一,别无他选,而中国人没有“来世”之说,虽然人都有一死,但死后不可知。碧落黄泉,两处茫然,所以中国人活着的时候无所依,死了也不知魂归何处,生命终结的必然之后是极大的不可知,因此中国人的命似乎是必然与偶然的纠缠,不像西方人必然的彻底。
  然而,在悲剧的宿命乌云之下,中国人还是养成了怡然自居、从容不迫,或求闻达、或求归隐,及时行乐的温和心态,实属难得啊,因此做一个“乐天知命”的中国人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