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散文)怎样才是优秀?

文字:李小琼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4-24 点击数: 分享至:


  什么是优秀?没有一本教科书能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颜色是最美的。十几年的教育给了我们很多答案,但是认真深思后,却发现这世上原来没这问题。
  在应试体制之下,我们的价值标准是单一的,那就是成绩决定一切,学习好就是优秀。上了大学,挤独木桥般的考试已经成为过去,优秀的标准越发多元化,但是社会媒体和书籍却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眼中并不优秀的人过得比优秀的人还要好得多。曾经的优秀再一次受到了冲击和颠覆,没有了优秀的标准,人生似乎就没有了目标,一下子迷失了方向,新一轮的精神困境铺天盖地而来。
  身处市场经济社会,我们都耳濡目染了其主流价值观,那就是谁能够用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谁就最优秀。但市场需求又是多元的,因而优秀的表现形式也千姿百态。张茵是优秀的,但是当初有多少中国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对她的回收废纸再加工生意不屑一顾?
  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潮流,优秀的多元化也是我们必修的一课。优秀的多元化在本质上意味着,优秀是没有标准的,优秀的界限其实是不存在的。
  但是,有太多的人已经被过时的单一价值观教育得脑细胞几乎瘫痪,变成了一种模仿“优秀”的集体无意识状态。几乎人人都在钻着空子进跨国外企、大型国企,挤破头地奔向“北上广”,似乎只有这样才是成功,才能证明我们是“优秀”的。我们一边追问:“什么是优秀?”,一边踩着别人的步子努力奔跑,从不敢稍稍停留做一下思考总结。结果,大家都很“优秀”,却永远不能变得卓越。因为这种“优秀”当中有太多模仿的成分,却恰恰缺少了自主精神和原创性;这“优秀”只不过是对身边牛人的模仿,永远不是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真实诉求;这种“优秀”就像是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成千上万中的一员,永远难以成为量身定做、限量版销售的卓越。
  优秀是一种习惯。为了承载“优秀”的盛名,我们抛弃了自己的理想、梦想,我们把自己内心深处最迫切的需求狠狠地扼杀了。于是,尽管我们很“优秀”,但是却永远无法获得心底最原始的快乐。
  所以,这年轻的一代成了压抑的一代,本该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却抛弃了理想,甘心成为普通优秀的泛泛之辈,那我们整个时代,甚至整个民族的未来又在何方呢?当模仿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所倡导的创新何在?当模仿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再也不敢上前一步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不敢踏出一步去追寻别人尚未走过的路,我们成为了没有创新的一族,没有梦想和理想的一代。追求优秀本没有错,但当它发展成了模仿秀,就成了群体性的悲剧。
  把大部分精力分散到模仿优秀上,却没有一个核心的特征来促成自己与别人的与众不同,使自己卓然于那些“优秀”之列,这是优秀吗?优秀是什么?到底有没有优秀的标准?这一些我们都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优秀并不是我们人生当中的关键所在,重要是我们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无可替代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从那种僵化的大一统思想中觉醒,在万紫千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颜色,并让这颜色艳丽到极致。
  让“优秀焦虑”远离我们的生活,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本就应该追求我们独一无二的原创性,不应该为了“优秀”而来不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