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评论)“悲”成就了谁

文字:李羽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12-23 点击数: 分享至:

  
  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如恒星闪烁,却似流星陨落,令人不胜唏嘘。翻开历史长卷,这些让后人景仰膜拜的伟人,身上仿佛总浸透着一种悲壮或凄清的味道。我时常迷惑:我们到底是被他们精彩的人生所震撼,还是为他们悲壮的气息所征服。我想,真正能引起共鸣的,不是他们的人生,而是他们的情感。而最使人震撼和投入的情感,其基调往往都是“悲”。

  在我看来,“悲”似乎是和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归宿有关。我们常说的悲切之情,亦可令天地动容,其强大的力量可见一斑。在人类很多古老的传说中,“悲”甚至是创造奇迹的力量。如孟姜女哭长城,固若金汤的万里长城敌不过一个弱女子最真切最绝望的悲伤。如梁祝绝恋,生不能相守,死愿能同眠,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最终一起化蝶,双宿双栖。似乎“悲”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原始力量,它可以与自然融汇,与天地交通。
  也许“悲”会让令人产生一种崇高感,是庄严神圣而不能亵渎的。如项羽,一代西楚霸王,骄傲倔犟,宁愿乌江自刎,不愿苟且偷生。他选择死亡,仿佛就选择了崇高。视死如归、慷慨激昂,所以他的死依然顶天立地,令人不敢小视。我们对崇高都有一种天生的膜拜感,所以项羽在我们心中,永远都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有人说,悲剧就是美的东西在你面前破碎。霍去病给我的感觉便是如此。他似耀眼的明星,照亮了众人的眼眸,当他猝然陨落,我们的眼神也瞬时黯淡了下来,惋惜心痛之情,久久挥之不去。这种“悲”,最让我们不舍,也恰恰最容易让我们记得。
  “悲”使人更专注。我们常说走不出悲伤,而从来不说走不出快乐。如柳永和纳兰,“悲”几乎把他们困住了,或者说他们专注于他们的“悲”。“悲”成了他们人生的主基调、他们生命中一抹最浓重的色彩。在他们的眼里,月亮总是难以圆满,花儿总是会凋谢,美好的只是过往。他们无法释怀,只能释“悲”。他们内心盈满的悲伤,一不小心就会溢出来。诗词这个载体,承载了他们最珍贵最真挚的情感。“悲”在字里行间流动,给予了作品不灭的灵魂。正因为如此,它们的感染力是无可比拟的。
  无论是英雄的慷慨悲歌,还是文人的浅唱低吟,他们的人生格调仿佛最后都是一“悲”定音,然而这一最后基调却升华了他们整个人生。也许悲剧是最扣人心弦的,悲伤总是更容易引起人类的共鸣。我们终归是被他们感染了、震撼了,乃至征服了。一个“悲”字,成就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