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青春,如花岁月,也敌不过似水流年,耀眼的夕阳,路过的风景,谁的青春在逝去?那一场青春盛宴,我们守得寂寞,伤得面目全非,却也笑得灿烂,赢得大快人心。
——前记
叶散的时候,你明白欢聚。
花谢的时候,你明白青春。
——张小娴
犹记得,前不久我大三的时候,才去和毕业的朋友拍毕业照,在一片空地上,黑压压的都是人,走在其间,感觉被淹没了。
犹记得,大三的何老师说过:“我不明白为什么拍毕业照时大家可以笑得那么灿烂,大学培育出来的学生只是一批批炮灰而已,殊不知即将要被送上屠宰场。”是不是炮灰,我们不得而知。只是看着他们穿着学士服,涌动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看似异常兴奋,寻觅不到一丝不快的迹象。那时的我,心中有疑惑,有伤感,更多的恐惧。
“天下有不散的宴席”,这道理可能无人不知。但要做到坦然面对,还是有点困难的。毕竟人的情感有时是很难控制的。
记得当年挥别高中,有说不出的心痛,因为曾经的挣扎,曾经的努力换来一纸大学通知书,没有时间去思考值不值得,奋斗的痕迹依旧没有被时间磨灭,回想起来,苦甜参半。记住那年夏天的那份感动,那份坚持,伤心时还可以安慰自己说:没事,高中时代过去了,我还有大学四年的大学时光,我还是一个学生。
但是大学毕业的伤感,不单只是因为时间的飞快流逝,可能还夹杂着虚度时光的懊恼,碌碌无为的感慨,更重要的是与自己无忧的青春say goodbye。无忧,不是说没有烦恼,青春期的烦恼是千丝万缕的,只是我们可以从挫折中尝尽成长的酸甜苦辣的滋味,感受生命的活力。
青春的我们,纯真、年少轻狂、充满幻想,或许是不切实际,但是乐在其中。
在充满温暖橙色灯光的宿舍里,嬉笑怒骂,群魔乱舞,青春的我们放荡不羁;
在安静的茵茵草坪上,铺席野餐,尽情吃喝,或坐或卧,青春的我们自然洒脱;
在地铁公车上,大谈一些天真的生活问题,还争论得热火朝天,引来旁人的质问:你们是高中生还是初中生?大言不惭的回答:大学生。豪爽回头继续热聊,青春的我们如此“厚颜无耻”;
在教室里,总是自成一排,对于外来“入侵者”坚决抵制,青春的我们默契十足;
在应有尽有的家居城里晃荡,幻想有一间完全属于自己的房间, 自己的书架,自己的衣柜,自己的厨房,自己的空间,青春的我们拥有纯真浪漫的情怀……
青春如此美好,怎能叫我不留恋?
四个月后,当我穿上学士服拍毕业照,曾经属于青春的我们的一切都要被尘封起来了,贴上“回忆”的标签。
突然发现,在很多事情的叙述上,我都习惯加上“曾经”“过去”“当年”,看着这些字眼,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过去是回不去的曾经,曾经的痛感,也许会是现在最难忘的快感。
我忘记是谁说过:“人都喜欢庸人自扰,很多烦恼本来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却常常会觉得痛苦,只因人太爱蓦然回首,太爱去回忆了。”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我不完全赞同,没有回忆的人生会有多可怕,我无法想象。
前几天,才蓦然想到原来一年一度的高考跟大学毕业的时间差不多,心不禁揪了一下,虽然高考已经成为曾经了,可是一想到他还是心有余悸。不过,心态有了些许的改变,现在的余悸不是因为回想起当年备考的艰辛,而是因为高考完就意味着新一批的人要来了,我们老的一批就要“退位让贤”了。大四,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不是庸人自扰,不是自哀自怜,不是逃避现实,只是对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学生时代的一种留恋之情。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一批的人远去,却总有一批人才开始他们的青春,每个夏天,除了汗水,还会有更多的泪水,成为永恒的胎记。
毕业,意味着离别。
张小娴说过:“离别与重逢,是人生不断上演的戏,习惯了,也就不再悲怆了。”“别离是为了重逢。”
沉醉于青春的美梦不愿醒来,到了梦醒时分,发现脸颊上流淌着温热的泪珠。当花弥漫成海,当海幻化成花时,对一切就不再是好奇了,时常仰望苍穹发出的疑惑,也许就不再重要了,我将不再执着于问题的答案,因为早于模糊了当年的问题。
当我毕业时,我希望有很多朋友来为我见证那一刻,我想痛哭,用泪水祭奠我终将逝去的青春。哭过,擦干眼泪,目送友人的离开,捡拾自己的碎片,背起满载回忆的背包,戴上耳机,走向下一个驿站。
三毛说过:“知心朋友,偶尔清谈一次,没有要求,没有利害,没有得失,没有是非口舌,相聚只为随缘,如同柳絮春风,偶尔漫天飞舞,偶尔寒日飘零。这个“偶尔”便是永恒的某种境界,又何必再求拔刀相助,也不必两肋插刀,更不谈死生共,都不必了。这才叫朋友。”我祈望:毕业的离别不会是日后的形同陌路,某年某月某日, 在某个风光明媚的街角,会遇见所有久别的友人,互诉往日上演着繁华却不肯让其谢幕的年华。
窗外的风景在变,人也在变,但是唯一不变的是:青春的我们的承诺、回忆里的明眸皓齿和嫣然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