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散文)中秋的味道

文字:金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2-11-03 点击数: 分享至:
  
  其实,经历过了很多中秋,但都没有习惯记录下来。一来小的时候没这习惯,二来长大之后的中秋没了味道。今年的中秋其实还是以往的中秋,只是多了一点点的不同而已。所以想把它记录了下来——
  偕同两三亲戚,带上月饼、水果、小吃,坐在傍山的山顶上赏月聊天,应该算得上今年中秋的一大乐事。
  八九点钟的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中,山顶上的树木,留下斑驳黑影。此时的傍山,沐浴在月色之中,少了一点白天的粗犷豪放,多了一点娴静温柔。平时来傍山运动的人就不少,借着中秋节,今晚的傍山更是热闹,很多都是一家人甚至是几家人一起来赏月,放孔明灯。一边是家长在聊天,一边是小孩子叽叽喳喳地拉着我去看别人放孔明灯。一轮明月下,不时传来笑声,我仿佛又回到小时候的中秋。
  小时候的中秋都是在农村的老家过的,对于我来说,记忆并不是很清楚,但拜月光,分月饼,听吴刚砍桂树的故事,到大地堂里玩耍这样的情节至今还很深刻。后来到了城市,过中秋的味道却越来越淡,除了一餐团圆饭,中秋就是日历上所显示的法定节日。像今天这样,虽然也没有拜月光,也已经过了听吴刚砍桂树的年龄,但能够在这样一个地方,和着月光,和大家一起,共享中秋佳节,也十分有过节的味道。
  “快回来吃月饼咯!”在大人的呼唤声中,思绪回到现实。看着面前的各式月饼,我挑了一块莲蓉的来吃,老爸他们则拿起五仁或叉烧,对于四岁的小弟弟来说,大伯递给他的五仁叉烧都毫无吸引力,他很可爱地甩手努嘴,表示只喜欢吃雪糍模样的冰皮月饼。拿了月饼后的小弟弟又跑去那边看人家放孔明灯。而我安静地坐下,听大人聊天。这时我注意到我爸和大伯他们一直都是在吃我二姑从老家那边寄来的月饼,并满足的说这是这几年吃过最好吃的月饼,特别像小时候吃的那种,叫我也试试。我看着那几个用油光纸包着的月饼,轻轻捏了一小角下来,抿在嘴里,有点熟悉,但很快我又吃回我的莲蓉月饼。我问我爸,这个月饼真的有那么好吃么?我爸“嗯”了一下说,当然好吃,跟小时候的味道差不多。我说,那你们小时候的月饼是什么味的?爸爸妈妈笑了一下,什么味,就是月饼的味道呗。然后他们就聊起了小时候的中秋节。
  原来,爸妈小时候的中秋节远不是现在城市里的中秋节,不会有花灯看,也不会有各种各样的月饼吃,而是极其朴素的。那个时候,日子不是特别好,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喜欢的节日除了过年,另外一个就是中秋了。中秋那天,处处成圩,人们一般都不去农田干活,一早就去趁圩置办中秋要用的物品,如鸡、猪肉、柚子。这时候不用上课的小孩可以跟着大人去趁圩,甚至可以撒一下娇买到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玩意。而要上课的孩子则可以参加学校举行的猜谜游戏。到了下午三四点左右,每家每户就要准备鸡、猪肉、元宝、香、酒等等东西,装在一个篮子或托上面,同时带上家里的小孩去拜村里面的社公(相当于每个村的保护神那样),祈求平安。拜完社公回家后,要把切好的鸡,炒好的猪肉和米饭等,供奉祖先,然后才可以吃晚饭。晚饭过后,家里还会炒上一盘田螺,等赏月的时候吃。到了晚上大概九点左右,月亮已经比较高了,村里的公家地堂也已经因为月光的缘故而变得很亮。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搬出桌子,或到自家天井旁,或到村里面的地堂上进行拜月光。拜月光的桌子上一般是按顺序摆好柚子、月饼还有敬奉月亮用的茶、酒等。而小孩子们早早就在地堂里面等着,等着拜完月光后吃桌子上的东西。那时候物质生活并不丰富,没什么东西吃,月饼只有中秋可以吃到,而且只有那种最传统的用油光纸包着的五仁叉烧馅。家里人又多,每人也就只分得一小块。还有柚子和田螺,也很快被消灭掉。这时意犹未尽的小孩就缠着大人给他们讲吴刚砍桂树的故事,教他们在月亮上找吴刚和桂树的影子,唱月光光的童谣,非常热闹。
  今天,住在城市里面,每天忙着生活,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大不如前。停下来一起赏月,聊天的机会越来越少,小孩子越来越不会缠着你讲故事,他们喜欢天上的孔明灯胜过探究月亮上的影子,从家里望出去看到的是灯光而不是月光……“月光光,照地堂,照入大嫂房,大嫂针花到半夜,大哥写字到天光……”我想,也许不是因为家乡的月饼好吃,而是因为记忆中的中秋味道特别、美好。今年的中秋,不是因为月饼好吃,而是因为大家可以在一起品尝家的味道,所以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