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觉得在广外读中文很奇怪吗?”
周三去实习的时候,公司里的一位男职员冷不防地问我。我笑笑说:“不会啊!自己喜欢就好啦!”
从我迈进这所大学那一刻起,“在广外读中文”似乎成了永恒的话题,不管走到哪,别人首先问的就是“你读什么专业?”有时候当我回答“中文学院对外汉语”时,对方就轻描淡写地说:“哦!汉语有什么好读的?”脸上明显地写着:鄙视你。甚至有的人会很轻蔑地说:“咦,中文学院啊!”大一面对这些情况时候,我总会感到尴尬与自卑,顿时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前途无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再为这些事情感到局促不安,顾影自怜了。“不会啊!自己喜欢就好啦!”这样的回答,是我坦然面对现实的最好的诠释了。我想:做人不应妄自尊大,也无需妄自菲薄。
是的,我不后悔选择在广外读中文,也不再会有丝毫的自卑感。
就像刘若英说的那样,“什么抉择都是意志力的磨练,但始始终终,选择不难,是勇于面对难”。很多时候,做选择并不难,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鼓起勇气去面对选择之后的现实,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担当一切,不管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我们都可以收获美妙的生活体验,并没有所谓的哪条道路平坦好走或者哪条道路风景更好,阳光更明媚。每一个选择都有它的美丽之处,而选择本身并没有改变生活的本质,毕竟把人生之路走得精彩的终究是自己的双脚。选择广外,不后悔;选择中文,同样不后悔!在我看来,在广外读中文并不是一件“特立独行”的事情。
不管恰不恰当,请允许我打这样的比方:我在广外学中文就好比我去一家开在中国的西餐厅吃中国菜。那家西餐厅当然是以西餐为主,并且只有一两样中国菜。或许一开始就会有人说:“想吃中国菜何必来西餐厅呢?你直接去中式饭馆吃咯!”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只是做了一件自己乐意做的事。在西餐厅吃中国菜,首先是我自己喜欢,其次我想更多时候吃的是一种氛围或者感觉,收获不一样的心情,就像有人愿意花钱买醉那样。在这家餐厅里,若有人问起我:“中国菜有什么好吃的?”如果对方是外国人,就比较好回答,我会告诉他因为合我口味,所以觉得好吃,并且也吃不厌。如果对方是同胞,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有点“深奥”了,因为我想大部分在中国土地上长大的人,日常吃的几乎都是中国菜吧!关于好不好吃这个问题,我也不敢妄下定论,毕竟每个人衡量的标准不同,所以我只能回答:“我只是喜欢中国菜,并且吃习惯了,所以觉得好吃,不知你觉得如何?”
我并是不接受不喜欢外国餐饮,我只是以自己钟爱的中国饭菜为主食,当然,如果我愿意,我会额外地再多点一杯咖啡,或者一份布丁,又或者一份蛋糕来丰富我的午餐,而这些就好比中文学院有的同学在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会抽空去学第二个专业、第二种外语等新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餐厅里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钢琴曲舒缓地从指尖滑过,此时的中国菜别有一番异域风味,我只需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带着愉悦的心情和别人一样坐在这家餐厅享受属于我的快乐时光。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吃得开心,也没有权利去评判。取悦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只需确保自己吃得舒心,吃得愉快,让自己沉浸在浓浓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中。总之,在这里不管是吃西餐,还是吃中国菜,我们都达到了同样的目的——填饱肚子,并且吃完以后,我们一样从相同的大门走出去,只是我们离开的方向未必相同。而至于是否真正有满足感和愉悦感,全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看,怎么去做。
或许有人会说我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用一堆无关宏旨的说辞来取悦自己,从而平衡自己的内心。如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是在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那么最起码,我可以从悲观的情绪中全身而退,另辟蹊径,继续前行,并且让自己有足够的勇气活在当下,给自己一缕阳光,温暖心田。
因为,爱在广外,爱在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