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选修的文学课上讲到《红楼梦》,于是将87版的红楼搬出来细细看。既感慨黛玉凄凄艾艾的气质,又唏嘘其红颜薄命,香消玉殒。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在07年死的时候是很大的新闻,她前期做演员,后来自己开了公司,成为亿万富豪,再后来剃度出家,皈依佛门。无奈天意弄人,终究逃不过宿命。对于林黛玉的感喟,对于陈晓旭的唏嘘,无不是对美好东西易逝的一种伤怀。曹雪芹的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让多少人不禁潸然泪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绚丽之极,归于寂寥,莫痛如此。
是不是在物质领域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必然寻找心灵的精神依托?依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人应该遵循: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这么看来我们似乎对于宗教信仰的存在找到了内因。
高中时前桌的一个女生是基督徒,单纯得像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地,每个星期必定去做礼拜,即使是课业压力最繁重的高三时期。我问她:“有急事不去会怎么样?”她说,主会生气,但是主也会宽恕你的一切罪恶。感觉跟她话说多了,人都变得纯净起来。看过最近火到爆炸的林书豪的一段采访视频,他从头到尾一直强调上帝与他同在,God leads him to success.上学期一个初中同学也变成基督徒,送了我一本《圣经》,有时翻翻,看着那些上帝创造世界的学说,对于无神论者确实很难以接受,也无法理解。奶奶信佛,小时候我常跟着去庙里烧香拜佛,听着那些靡靡的梵音,小小的心灵仿佛也有感应。越大就越不理解,我们以所谓的“文明人”标榜,因为伟大的马克思说世界是物质的。然而我们这些浊骨凡胎又怎能体会她们内心的世界,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Fernando pessoa就说:“文学想象的核心错误就是:别人都像我们并且必定像我们一样感受。”
很多哲学家、文学家,到生命最后都会找一种宗教作为自己精神的皈依,这么多偶然的背后是否有其必然?或许当我们纠结于宗教是否违反物质世界规则时,应该看到它对我们痛苦心灵的平抚、安慰。人生本已太艰难,于是我们选择信仰。世界已经太黑暗,于是我们选择为自己点灯。
脱开宗教不说,扪心自问:信仰在哪里?惊觉除了物质还是物质,除了欲望还是欲望。太可怕了,我们居然没有信仰,那么忙忙碌碌的俗世生活究竟为何。身上的这幅肉囊终究会消失,如果真的有灵魂,能否不再做时间的囚徒?
佛教里有一种花叫彼岸花,也叫曼陀罗花,花开彼岸。相传在黄泉路上大批大批的开着这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信仰应该像这种花,永远抓不到,因为永远彼岸,只有皮囊消殒,脱去一切烦恼之时方能见着。漫漫黄昏下,那一大片一大片的似血的红蔓向天边,于是轮回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