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散文)小吃

文字:吴桂鑫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3-02-20 点击数: 分享至:

 

  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小吃,广州也不例外。广州的小吃名目繁多,煎炸煮炖,无所不有,让人目不睱接。肠粉、牛杂、油饺,还有名式粥肴,都是羊城响当当的名小吃。若于闲暇时,或餐前“小吃”一番,也别有一份风情,一份惬意。而最能体现广州小吃浓郁的地方风味的,莫过于广州的早茶了。各式虾饺、凤爪、糕点、肠粉端将上来,再配上一盅茶,或普洱,或菊花,或铁观音,将是无与伦比的味蕾盛宴。淡香的茶冒出的氲氤清烟,一笼笼精致小巧的小吃升腾起来的热气顿时将人们围裹起来。人们便与亲朋好友闲聊起生活百味,人生百态来,这莫不是繁忙城市中一番别样的滋味么?
  广州的小吃虽然诱人,甚至有些可爱。但久离家乡的游子们,在外头飘泊久了,于家乡风味,故里小吃,甚而是零食都充满了神圣的回味、眷念和牵挂。不要说是闻到或看到会让人垂涎三尺,就算是想起了也会口里生津,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幅幅久远而又熟悉,模糊而又生动的图画来。想起故乡蒸得热气腾腾的“菜头丸”,想起煎得红色粿皮泛起金黄的泡泡来的“红桃粿”,想起五月节里浸透着绿意,别致可爱的“酒壳粿”,想起那炸得红里透着黄色油光的“油粿”来,想起那粘人口腔却又富于变化的各式烙饼来,想起那清甜无比,让人止不住咬的“虾枣”与“翻沙芋”……于以前,这些不过是家里餐前饭后常有的风景,现在却是“物以稀为贵”,难以再续昔时的情景了。
  游子在外,享受着外地的美食,享受更宽泛食材的同时,却也对家乡的小吃及饮食恋恋不忘,即便那只是些粗茶淡饭。因为那是一种童年及成长期亘古的记忆,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人的脑里。在外吃到再好的美食,也会忍不住想起家乡的美食来。我并非要在不同地域的美食间做对比,而是它们本身的意义根本不同。一种吃的是口感,满足的是味蕾的需求,刺激的是口腔的感官;一种吃的是记忆,是品味,是亲情,那种充满了浓浓乡情的感觉。时至今日,还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引起游子们共同的情愫。这种回忆和感觉通常于逢年过节尤甚。因为印象当中,许多家乡的小吃便时常与过年过节联系在一起。潮汕所谓“时年八节”,每一节均有对应的不同粿点。由于过去物质的匮乏,只有在过节才制作的糕点小吃在礼祖敬神后成为我们最期盼的美食。如五月里要做“粽”(当然不同于市面见到的粽子),腊月廿四要做“甜粿”,过年过节要做“红桃粿”,家里添丁喜庆要做“油粿”,如此等等。敬神祭祀后,饕餮之欲,人言笑声,满家热闹,全家都享用着这些粿点,不亦乐乎?
  家乡的小吃,也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轨迹。不是每一代人都能那么幸运地吃到那些品种丰富的小吃的。在祖辈父辈时粮食是匮乏的,主食都不能保证的年代下,巧妇亦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有再大的渴望,也总不能常常如愿以偿地吃到足量的小吃,或许也就只能“浅尝辄止”,吃点意头罢了。但也要感谢我们的祖辈们,虽然物质的匮乏使他们不能尽享粿点带给他们的生活乐趣,但他们用创意和智慧在有限的食材上创造了这林林总总的小吃,为潮汕饮食之谱添上一笔又一笔的重墨。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到了我们这一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充足了,我们不再为暖身而愁为裹腹而忧,这些小吃,或者叫应节供品也才能真正以历史性的地位进入到千百个普通的家庭中,并且在各位能手巧匠的妈妈手里,一直延续下来,最终掀起一场关于深化家庭宗族记忆、血缘与传统相承,也关于味蕾全方位解放的“革命运动”。所以,过过节,过过年,吃吃供品,妈妈不仅在吃中教会了孩子关于年节的知识,也赋予它一定的教育意义——那便是潮汕人礼祖敬神,重宗重脉,推本溯源及慎终追远的不变情怀。我们也在母亲们辛勤劳作下,在品味着美味的同时,一天天成长,一天天地加深记忆,锁住这种熟悉的氛围,直至融入血液,深埋心底。尔后,无论我们走到祖国的哪个角落,或天南地北,或天涯海角,或戈壁沙漠,都能在鼻腔与味蕾里,血液与心脏中牢牢地掌握住那把能开启这种情怀的钥匙——即使那或许会封存起来。
  小吃是种味道,小吃也是属于一代人对于自己家乡的理解、认可的集体回忆与共鸣。“蜂窝煤”、“糖葱薄饼”、“猪耳”、“竹筒”或许将要离我们远去了,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回味起来,我们便会清晰地记起来罢,那是家里母亲手底下永远熟悉不变的味道,那是一种叫做根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