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静下心的时候,往往会想起一些往事。虽然有时候我对于这些事印象变得不再清晰了,很多细节,很多想法不能一一重现,但是,这些事带给我的,让我学会的,我仍旧难忘。记忆很神奇,可能一大段记忆里面,能够牢牢记住的,就是那一小点。
记忆之所以厚重,是因为我们已不在记忆的现场。正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记忆显得珍贵;正是因为记忆难以重现,才更凸显重要。多少次想要通过文字或者图片记录每一个现场,但是当年华流逝之时,曾经的一切恍若隔世。就像一场美好的旅行,在过程中你用相机记录点点滴滴,用力地把路途的风景铭刻于心。但是,经过一年两年的时光冲刷,面对着苍白的照片,记忆也已经褪色。高速运转的大脑需要不断吸收新事物,因此难以容下所有记忆。文字和照片可以承载部分记忆,但是太多太厚重的部分难免滑落心间。
当然,这并不是对于记忆的悲观。我也曾发现,记忆之所以如此厚重,是因为掺杂太多的杂质。就比如我推销复习资料这段记忆,太多的数字、人们的表情、淋漓的汗水等等,我很快会忘记得一干二净。但是一些想法和感触,却紧紧依附着这段记忆。同样的,我相信记忆只是为了还原当初的场景、陪伴和心境。东方明珠是否紧紧印在我上海之旅的记忆中;艰难的17个小时的火车是否有人和我相互扶持;当我在经历英剧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心境和怎样的心路历程等等,这些才是记忆想要叙述的所有。
于是两个年头油然而生:我曾经苦苦挽留的一切,或许太过厚重;当记忆不再厚重的时候,或者不需要悲伤,或者这是记忆的一种必然的蜕变过程。
记忆如此厚重,我需要怎样才能留住珍贵的瞬间?首先我认为文字和照片的辅助是必不可少的。记忆需要还原一个场景,文字和照片都可以起到作用。只要这个场景能够被真实地还原,我相信相应的记忆就会被召回。其次是珍惜身边的人。记忆说明我的生命曾经在场,这段生命必然和其他生命相互交错,相互维持。旅途的风景固然美好,但是漫长的旅途不可以不会疲累不会孤单,有人的陪伴是中巨大的幸福。我知道我自己并不是一个轻易动情的人,但是我也认为,当我遇到适合的友人或恋人,我会深深地感到相见恨晚并愿意为之付出和改变。最后就是善于意识到记忆的在场。匆匆的行色往往打乱敏锐的触觉,我感觉到生活缺乏颜色是因为自己没有去好好感受。记忆时而厚重,可以拖累脚步,但也可以给予力量;记忆不时浮现,可以分散注意,但也可以指引方向。当你的老朋友远道而来,正是记忆在唤你回去;当你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记忆告知你要不时调整僵化的模式。记忆总是行动导向型的,它也会为你带来更多的记忆。
有时候,很享受静下心来,听着歌,随着旋律的跌宕,在记忆中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