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评论)任尔温暖而冷酷,我且卑微与伟大——读《活着》有感

文字:王文惜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3-11-07 点击数: 分享至:

                        

                         (一)温暖
  洪治纲说,“余华的后期作品(包括《活着》)尽管在内涵中还保留着‘人性的卑微、命运的绝望感’等,但却用了很体恤的语言来表述,温暖、质朴。”
  初读《活着》,我也认为这书是温暖的,带有一种充满希望的美好。
  余华在《音乐的叙述》中有一段对一首曲子的描写:“这样的旋律流淌着夕阳的光芒,不是炽热而是温暖……这不是自暴自弃的作品,而是一个无限热爱自己的人对自己不满和失望之后所发出的叹息。这声叹息似乎比欣赏和赞美更充满爱的声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活着》就是这样的一声叹息——苦涩、无奈、绝望,悲悯、温暖、有力。
  也许是我总愿意记住美好的记忆,不愿意承认苦痛的必然,所以最初关于《活着》的阅读记忆绝大部分是人间温情。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幕幕——有庆抓着鞋子飞奔回家喂羊时简单、满足、天真的、属于孩子的快乐;凤霞扯着福贵衣角的手;二喜和凤霞偷偷互看的神情;苦根提溜着小锄头,没大没小地对福贵说“福贵,镰刀不快啦”的可爱模样……
                         (二)冷酷
  但是,在读过余华的前期作品如《现实一种》、《一九八六》等,再读《活着》,我会更敏感地嗅到《活着》中弥漫的死亡气息,无法忽略其中命运的冷酷无情。小说充满了现实的荒谬与无情,死亡的绝对以及类似于宿命的苦难。小说人物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撕扯粉碎,而余华则在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这些苦难。如,小说写到“家珍(福贵妻子)之死”时,书上是这么写的:(福贵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于此,生命的消逝似乎太过干净,就像水消失在水里一样。
  小说主角福贵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故事的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同样名叫福贵的牛。对此,余华说,“福贵的价值就是他孤单一人,所以他更有理由发出‘活着’的声音,他的声音应该比所有人群‘活着’的声音都要强大得多”。
  我后来想,充满苦难的一生是否真的要以孤单作句点才能写出“活着”的韧力、“活着”的精神价值,这样的安排是否太过极端,太过冷酷。
                         (三)卑微
  在这里,我想起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其中所有主要人物终以死下场,这也是一个极端的结局。但《哈姆雷特》用这个极端的结局所叙说的是一个关于人与命运的关系的故事,一个人类即便无法抵抗命运、仍须抵抗命运的故事。而《活着》,以孤单为终止符,颂扬的是由“活着”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承受”的力量、与命运“和解”的力量和“超然达观”的魅力。
  余华说,《活着》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他说,“我开始意识到作家的使命不仅仅是谴责和揭露,而是在理解一切之后同情地看待这个世界。我写《活着》,就是要描述人们面对苦难时的忍耐、他们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小说让我明白人们都是为了活着而活,而不是为了使命别的而活。”如此说来,《活着》确乎呈现出了在这个世界上人的生存本质上的某种真实,可这样的真实意味着什么呢?
  即使福贵对于苦难没有变得麻木(因为他也曾剧烈地悲恸),即使福贵对于苦难已经有了基于理解之上的达观和超然,我们依然不能否认,福贵对命运的承受是被动的。他从未是命运的主人(即便世上没有人是),但总有人争取,然而福贵从未奋力去争取、去试图把握命运。也许,这是因为,余华本来就想写出命运的不可把握性吧,而且他已经花了太多的力气写福贵对苦难的承受。对于这种命运面前如此宽广、如此彻底的“承受”,我们要怎么说清它与“妥协”的区别呢?这样的承受,难免透出一丝甘于庸碌与轻易自足的气息!
  若说一部作品的价值可以仅在于呈现二字,余华的《活着》确乎呈现了某种真实。但这种真实,它不是完整的。它还在“缺乏足够的冲突、惨厉与崇高”的“静观平宁的超越”当中徘徊。
                        (四)伟大
  不过,如果就此否定《活着》的价值,如果说《活着》把人抽去了社会属性又抽去了人的价值,如果说福贵只剩下了人的生物性(夏中义语),那又是很不公平的。《活着》实现了叙述的朴素,它含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它实现了“超越时空把一个时代的反省上升到人类抽象命运的普遍意义上”(陈思和语)。同时,《活着》有力地传达了一个积极的信息——人承受苦难的能力是可以很强大的。这个信息在现在——有的人逐渐失去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意义、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生命价值和方向的时代——显得十分重要。毕竟,人的生命、人的精神,至少得延续下去,才会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