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客家婚嫁习俗一般有以下步骤:
一是相亲--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进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现代意识较强的男女双方,一开始就在亲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圩镇的酒楼里互相见面(看妹子),若双方有意联姻,便在餐桌上当面交换信物,这就算相亲之后允婚了。
二是过聘--相亲允婚之后,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若双方都不“反悔”,女方则选定一个日子,携着一大群亲属到男方住处“看屋场。这时,男方百般殷勤,用美酒佳肴将女方带来的亲属灌醉之后,便在宴席上与他们讨价还价,议定恩恤金、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
三是择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
四是迎亲也叫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坐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拜堂毕,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礼毕,婚礼正宴开始,敬请嘉宾对号入席,到席上敬酒,亲戚朋友给新郎新娘红包并且送上祝福。
五是回门,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六是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由以上可以看出, 客家人对礼教的笃行, 对天命的遵从, 对神灵的崇拜, 在婚俗中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中国传统婚姻关系的建立优先考虑的是家庭的维持和宗族的繁衍,很少顾及个人的自由。客家社会尊崇儒家礼教,追求宗族兴旺,结果是不少客家女为此付出了一生的辛酸。可以说,客家支系能有今天的繁荣和壮大,背后有一代代客家女的巨大贡献。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客家婚俗也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有些习俗也慢慢消逝不见了。其变化特点表现为一是客家婚俗的变易性( 变革倾向) 由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到自由婚姻。二是仪式由繁到简,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是女性由被歧视到受尊重。四是从早生贵子到晚婚晚育。
对传统的客家婚嫁民俗,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这不仅是时代的召唤, 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