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游记】行走在大城所的旧时光里

文字:巫晓玲 图片:巫晓玲 编辑:王子衿 发布时间:2016-09-05 点击数: 分享至:

在六月的艳阳里,和昔日文友,相约同游大城所。

在饶平生活了20几年,到过大港,到过所城,竟然从来不知道这里还隐藏着一座600多年的古防城,只记得以前骑车经过,远远的就闻到一阵阵鱼腥味,路边蚝壳堆积,还有一些卖鱼卖菜的小贩。大埕,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个靠近海边的农村,离我居住的县城黄冈有些遥远。

直到看到朋友圈里文友们参加“所城行”采风的照片,才发现了这座明朝建成的古哨所,曾经的海防军事重地。于是央了文友们陪我一游这被我忽略的古村落。

到达大城所西门时快接近中午了,抬头,见城门上挂着一条横幅“省级非遗‘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第二届民俗文化节”, 从门洞望进去,城门正对着一条小街,阳光从深深的狭长的门洞里透过来,仿佛前面是一条时光隧道,只要我们踏进去,就会回到几百年前的那段旧时光。

据介绍,大埕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于潮州府属于省尾国角,社会环境不甚安定,当时内地有盗贼、沿海有海盗、倭寇作乱,所以建城呈四方形,设东西南北4个石拱门,城门皆建城楼,四角各建敌台,用于抵御外敌。而内有三街六巷,中心街呈“十”字形,历经嘉靖、崇祯、顺治年间多次重修,是广东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堡之一,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走在石板路上,惊叹于古城保存之完好,街道之干净整洁。街道两边的房屋大都保留着明清时期传统民居的样貌,建筑古朴。因当年城里驻军来自五湖四海,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广府文化、闽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融合交流,形成了大城所独特的地方建筑风格。我们沿路看到门前有廊柱的骑楼,也看到有天井厅堂的四点金院落,还有工艺考究、富丽堂皇的祠堂。一路走过,时不时可以看到有的人家门口几株月季在风中摇曳,有的门口地上篮子里剥好的花生绿豆在舒适的晒着阳光,时不时还可以看到有的人家院子里几株木瓜树上坠满了肥胖可爱的果实,有的人家房屋墙角竹架上绿藤缠绕,黄花点缀,几个葫芦瓜若隐若现,这些,都是我爱的乡村味道。久居城市,颇为怀念“采菊东篱下” 的田园生活。

街巷道路两边皆有一条小水沟,流经每家每户门前,这有点像丽江大研古城,也是这样的小桥流水人家,既有排水功能,而缓缓流过的溪水又使古城显得更加清净生动有灵气。

不知是人们都出去干活了还是现在居住的人少了,一路走来,城里安静无声,有些商铺在卖杂货日用品,有些人家门户敞开,向里面望进去,见有老人走来走去忙家务,街头巷尾,也偶尔能见三五小孩在那玩耍、老人家坐在树荫下纳凉,即使偶有人骑车而过,也是轻慢的,有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觉,这里的生活慢悠悠的,时间仿佛在这里静止,让人忘却了外面繁华的世界。

曾经的旧衙堂,现在成了村里的活动中心,我们站在门口一眼望去,围墙围起来的广场上空空荡荡,右边是一个戏台,中间是一二十排的石长凳,左边是看着有些年头的房屋,想必是以前县衙办公的地方。大城所作为明清的军事重地,据《潮州府志》载:“所城称大埕所,设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员,旗军一千二百二十五员,各种军器五千四百五十七件”。 站在广场上,还是可以想象出当年军队在这练兵出征的热闹情景。历史的风云已经消散,唯有那株得两三人才能合抱的合欢树,安静的站在那里,笑看云卷云舒。我们几个老友也在这树下合影,让这百年合欢树,见证我们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记住我们曾经来过开心过。

和其他村落一样,大城所里也建有宫庙祠堂,除了潮汕地区常见的天后宫,元天上帝庙,城里还有其他地方少见到的龙尾王庙,开江王庙,先农庙等,以及基督教教堂一座。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去了城隍庙。庙里也是安安静静,没有其他庙宇所见的烟熏火燎,院子里还随意晒着黄豆绿豆芝麻杆,只有一个守庙的老者在那打扫。这里的庙宇也显得那么自然纯朴,生活气息浓厚。因对宗教不甚了解,也没进去拜祭,只在门口张望了一下。倒是庙门进去上方有块黑漆漆的匾看着有点意思,因不敢随便拍照,具体写什么记不太清,好像是“人算不如天算”什么的,很有哲理和禅意。听说龙尾王庙更是神奇,无论四周多大的风,到了香炉附近,就风平浪静,下次有机会得再回去看看呢。

在南门外,我们还发现了两口不曾见过的水井,四眼井和六眼井,这两口井与众不同,有井盖,高出地面,水泥沏成,四眼井呈正方形,井盖上留四个圆口,六眼井则是长方形,留六个圆口,堪堪可以放下一只小桶。我们很好奇,纷纷猜测为何如此设计。有说,当人多时各放其桶,不至于互相影响;有说,当年驻军,有马有牛,加上井盖,井水就不会被污染;还有的开玩笑说,那是因为当年城里士兵们喜欢玩骰子,所以,把井也建成了骰子样儿。没想到这小小古防城,里面竟然还有这么些未解之谜。

端午节游旱龙,吃鼎翻,更是大城所独有的民俗,这都跟大城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驻过军的军事地位有关,很值得研究。可惜五月已过,我们只能留点遗憾了。

这些年,去过不少有名的古镇古村落,感觉不是太商业化太闹,就是人工雕琢明显,还有就是有些脏乱,但大城所,这海滨小城,却还保留着原始的风姿意韵,用花岗石条垒砌的古城门古朴厚重,榕树根纵横纠缠的旧城墙岁月绵长。城外“阡陌交通”,“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城内则“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民风淳朴。它是干净的整洁的古朴的恬静的,仿佛是世外桃源,一经进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走在大城所的旧时光里,我自私的想,这样的古城,最好不为世人所知,不要喧嚣在熙熙攘攘的风景里,这样,它就能永守着它的那一份宁静的美丽。即使在历史的长河再湮没几百年,也仍保持着它天然的姿态,宠辱不惊,不忧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