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后,感慨万分,心中难掩激动与惆怅。
最早知道陈寅恪是由于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直觉得,世俗对于成功的标准太过于狭隘,于是我们过于关注物质,却鲜少拷问自己,自己要追求的究竟是什么。以我而言,若能成为陈寅恪先生所言拥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之人,那么,我就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自己不枉此生。
但是,令人心寒的是,说出这句话的陈先生的晚景甚是悲凉。
陈寅恪是谁?
他是文人,才华横溢,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是有着大智慧之人。他曾在清华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任历史教授,治学严谨,论述缜密,是教授之教授。
但也许是天妒英才,他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政治活动层出不穷,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他固然无法逃离颠沛流离的生活,纵使偶有安逸,像在岭南大学任教时的清净,纵使才华横溢,口述编著,声名显赫,但还是难逃被时代所累的命运。
文革是中国的一场噩梦,于陈寅恪而言,亦是如此。他的学术人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他的著作《论再生缘》写得精彩,还引起了郭沫若对此的研究,他却称不过是“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云尔。”
他坚持恪守学术自由,要求毛泽东或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方接下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条件。
时下的他生活并不宽裕,饱受疾病侵扰,靠安眠药方能入眠,在倡导马列主义的时候,他坚持为学术争自由,并言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
他的确做到了,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社会对他却没有与其贡献成就相匹配的温柔。这不能不让人为之心寒。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这正是陈寅恪先生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