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下,2022年,我校选派杨韶刚、吴边两位教师走入喀什大学开展援疆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在广阔的天地中潜心育人、奉献自我,在广袤的边疆上拓宽眼界、锤炼心智,用实际行动唱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时代旋律。今年,杨韶刚获评喀什大学“优秀银龄教师”荣誉称号,吴边获评“广东最美援疆教师”荣誉称号。本网特别推出“援疆故事”专题报道,记录我校两位教师在疆别样的逐梦故事和奉献历程。
杨韶刚,我校英语教育学院教授,模范共产党员。他自1982年2月开始任教,2006年到我校工作,2018年远赴埃及担任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课堂中方院长,2021年4月正式退休,但仍申请在我校知识城心理咨询处担任辅导老师,并于2022年9月作为“银龄教师”到喀什大学任教。2023年9月,杨韶刚获评喀什大学“优秀银龄教师”称号。
杨韶刚获评喀什大学“优秀银龄教师”称号
育人不倦学胡杨 三尺讲台传芬芳
“只要年龄允许,国家政策允许,西部高校需要,我就愿意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西部教育事业。”杨韶刚表示,人生最有价值的是精神价值,是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正是因为这种大爱无私,年近七旬的杨韶刚今天依然选择坚守在讲台上,为祖国的边疆教育事业不懈奋斗。只要祖国有需要,杨韶刚总会第一时间响应。
2022年9月,杨韶刚踏上新疆的黄土地,来到了喀什大学。从温和湿润的三角洲到炎热干燥的黄土地,气候、饮食、风土人情都大不相同。喀什地区东临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经常会遇到沙尘天气,杨韶刚直言自己“房间的窗台上和书桌上每天都有一层灰”。但好在自己有过相似的经验,加之适应能力较强,很快就习惯了,甚至还能苦中寻乐。“南疆的食物更加鲜美可口,真材实料的牛羊肉,鲜美的各式水果,确实令人流连忘返。”他分享道。值得一提的是,彼时正逢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喀什大学对“银龄教师”们非常关心,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抗疫物资,生活用品等等,关怀无微不至。初来新疆的经历既让杨韶刚领略了大漠西北的独特风情,又给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他带来宾至如归的温暖。
杨韶刚在课堂上
熟悉了当地环境后,杨韶刚迎来了忙碌的教学生活。今年2月开学起,杨韶刚每周承担12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年近七旬的杨韶刚始终坚持站着讲课。他总用“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只要想起课堂上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振奋的精神,“那些身体上的苦和累也就荡然无存了”。除教学之外,他还担任2名研究生的指导老师,14位本科生的导师,承担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工作等。“我觉得能够让自己的工作对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带来帮助,看到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杨韶刚说道。
杨韶刚坚持“教育是把学校里学过的东西都忘记了,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把理想的种子种下,假以时日,理想终会长成参天大树。他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深造,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白天除上课外,杨韶刚几乎“扎根”在办公室。无论是考研升学、职业规划还是学术研究方面的问题,他都一一细致解答。最令杨韶刚惊喜的是,在他的指导下,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二学生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这才是大二的本科生啊!我深刻感受到年轻人的学术潜力!”他感慨道。
杨韶刚对新疆教育事业的付出始终如一,喀什大学的师生们也深深敬爱着这位杨老师。讲课时,总有热烈的掌声回应;课堂外与学生们交流时,杨韶刚也总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和敬爱。一位民族生给杨韶刚带来了他家桑树上结的白色桑葚,香甜的桑椹传递着浓郁的师生情,一路甜到了杨韶刚心里。喀什地区的领导多次慰问“银龄教师”,喀什大学也定期组织老师们外出采购生活物资、旅游观光等,这一切杨韶刚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他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银龄教师”的关怀,以及师生们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和尊重。
杨韶刚如同黄土地里的一株胡杨,努力为喀什大学的师生们创造一片理想的绿洲。
接续播撒教育“种” 大漠终迎春满疆
从2022年9月开始在喀什大学任教,到2023年10月,杨韶刚的新疆支教之旅已经一年有余。在他心里,这次援疆经历是他“40多年高校教学工作中最大的收获之一”。杨韶刚亲身参与教育援疆,同其他老师一道把积累多年的高校教育经验和对专业的理解传播给西部高校,为南疆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杨韶刚指导学生
“我觉得我是幸运的,能够在退休之后来到新疆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发挥余热。”这段时间里,杨韶刚看到白雪皑皑的壮美雪山,看到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大漠戈壁,看到在劲风中傲然挺立的胡杨……这里的景色超凡脱俗,这里的人民淳朴可爱。虽然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匮乏,杨韶刚却感到自己的精神空前饱满。
在援教过程中,杨韶刚深切地体会到当地教育的落后与援疆教师肩负责任的重大,因此他呼吁更多的优秀青年学子参与到援疆事业来:“期盼能有更多的优秀学子放眼未来,扎根边疆,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专业知识浇灌渴望知识的大漠戈壁,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理想在祖国大地上得以实现!”新疆呼唤着有志青年,青年人也能在这片广阔的黄土地上磨意志,长才干,“艰苦的条件才最锻炼人,广阔西部大有可为!”他希望青年学子们能以奔赴边疆的吴边老师,和将青春奉献给新疆的大学毕业生们为榜样,扎根新疆,奉献新疆,在广阔的西部探索出一番天地来,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下新时代青年的篇章。
跨越山海赴疆来 不忘初心始向前
选择到祖国需要的边疆去,到南疆的喀什大学援教,就意味着不怕苦与累,不惧挑战与困难,但也意味着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价值更高。他提到,“银龄教师”的工作和高校派出的在职教师有所不同。“我们‘银龄教师’来新疆援教,更多的是发挥余热,不需要承担行政工作,主要是把我们多年积累的高校教育经验和我们对专业的理解传播给西部高校。这对促进新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
杨韶刚与新疆父子合影
从中学毕业一直到现在,杨韶刚谨记恩师教诲,无论在任何岗位工作,他都竭力要求自己做到最好,这也是他在援疆教育事业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原因。来到喀什大学后,杨韶刚亲身体验和感受到西部高校对高质量教师的迫切期望。作为老教师,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喀什大学“胡杨般坚韧、红烛般奉献”的校训始终激励着杨韶刚,增添他坚守三尺讲台的决心,同时也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教育援疆是促进团结、凝聚人心的工程,援疆教师是做好教育援疆工作的关键核心力量。千千万万个援疆工作者如同一株株胡杨,面对荒原,啜饮风沙,在祖国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留下壮丽的身影,为新疆地区的学子们留下理想与知识的绿洲。
谈及未来规划,杨韶刚坚定地表示自己会继续奋斗在教育援疆的一线,“我愿意让自己的夕阳之光照亮更多的年轻人,也让自己的有生之年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辜负多年来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杨韶刚在教育道路上始终怀着初心,大步向前。